游客
题文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节选《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自《德国帝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西汉存在什么问题?这种局面是由汉初哪一制度导致的?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经济条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德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德国和英国君主地位的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于、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粱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溟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国际关系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材料二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并分析其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
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
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