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阅读。
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
岩石长年累月地经受风侵雨蚀(shí),裂开一道缝,一颗草的种子落到岩缝里来。
岩石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jí)了,养不活你啊!”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阳光爱抚地照耀着他,春风柔和地轻吻着他,雨露更不断地给予这不平凡的幼芽以最慈爱的关注和哺育。岩石高兴地说:“孩子,不错,你蚀倔(jué)强的,值得我们骄傲的!”她用自己风化了的尘泥,把小草的根拥抱得更紧。
一位诗人走过,看见了从岩缝里长出的小草,不禁欣喜地吟(yín)咏道:“啊!小草的生命多么顽强,我要千百遍地赞美他!”小草谦逊地说:“值得赞美的不是我,是阳光和雨露,还有紧抱着我的根的岩石妈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长年累月(lèi lěi) 倔强 (qiáng jiàng)
(2)诗人为什么要赞美小草?
(3)我们应该向小草学习一些什么?
课内品读。(录排时请去掉拼音)
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乘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 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 门关住。
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 “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跑了。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 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 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1)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妹妹和马蜂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
(2)选文最后以自然段为什么只重点写了一只马蜂?
(3)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句话采用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
(4)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课外品读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选文第一句作者采用了修辞手法来叙述的。
(2)选文第二句是一排比句,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
(3)选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采取了手
法。你知道作者为什么采用这一手法吗?
(4)查字典,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波澜壮阔:
②拔地而起:
③危峰兀立:
④怪石嶙峋:
课内品读。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泄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1)请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佳一项填在横线上。()
A.长江后浪催前浪,轰轰烈烈地流向远方 |
B.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像一条明亮的小溪 |
C.长江像一条五彩的带子在夕阳里悠悠飘荡,变得如此驯良 |
D.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腾着,呼啸而去 |
(2)“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这句话意思是()
①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②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③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3)“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 ”句中的“拥”字用的合适吗?为什么?
(4)请从选文中最后一句突出了三峡的哪一特点?并仿照该句另造一句子。
课内品读。
当潮水升到沙滩上的时候,如果从山上望下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这样一片盖过一片,永不休止。
从山上走下来,到沙滩上看那潮水就像是卷过来的,仿佛是一幅展开着的画,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到沙滩高处,画便卷完了。这还是初上潮的情景。等到高潮时,那不是一片一片地拥过来,却是一大块一大块跃过来,跌过来了,到了沙滩上,便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因为被沙滩阻止着,它便吐一堆白沫而退下去,但又立刻前赴后继地拥上来,像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后来,那沙滩果然被潮水渐渐征服了,远望海水冲击岛边,像是升起一阵阵的白烟。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著潮头滚过来,将近沙滩时,便都不见了。海岛脚下有时还有一点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常明灯,照耀在海面上。
(1) 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两个“盖”可不可以换成“叠”字?为什么?
(2)你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潮水的动词吗?
(3)请将上面所摘短文中的成语找出来,并解释该成语的意思。
(4)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潮水的?请你任选其一写一句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问号
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有一个英国男孩叫牛顿,他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便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
还有一个英国男孩——瓦特,他看见水开了,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就问姨妈:“壶盖为什么跳舞呢?”
古时候,中国有一个男孩叫张衡,他常常依偎在奶奶的坏里,望着晴朗的夜空,一边数一边问:“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童年,就是这样在问号中慢慢长大。后来,牛顿、瓦特、张衡都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1)为什么说童年是在问号中长大的?
(2)你还知道哪个科学家的“童年的问号”?试着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