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蜜蜂和蚂蚁》,完成文后练习。
蜜峰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看到人们对蜜蜂的喜爱和赞美,蚂蚁的心里像开了锅似的: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才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为什么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蚂蚁的心里不舒服极了。
有一天,蚂蚁在树枝上找食物,看见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问道:“喂,蜂儿,你说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
“你们跟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罗!”
“那为什么人们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蜜蜂笑了。“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哦,原来这样。”蚂蚁口服心服,从此再也不忌(jì)妒(dù)蜜蜂了。
(1)因为蜜蜂          ,所以人们喜爱并赞美蜜蜂。
(2)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吗?简单说一说。

(3)想一想,在你的周围,有哪些人也具有蜜蜂的这种精神?请举一个例子说一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日和风
[美]格雷芬·舍恩
春什么时候来可要听它高兴。它可能在二月赏给我们两个天蓝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日子,画眉鸟百啭啼鸣,大山雀嘁嘁喳喳;也可能等到四五月才驾临。于是空气突然暖和起来,第一道和煦的阳光使我们精神焕发,有如花园里灿烂的番红花那样吐艳。
乡间的春天吸引我们到户外去。我们要看款冬盛开,闻细雨后土地的气息,并且摸摸榛絮怎样柔软得不可思议。我小时候认识我家后面森林里的每棵蕨、每株树苗。从那条只有在春天里才特别地汩汩流的小溪,我跑到欧龙牙草、报春和紫罗兰丛生处。
城市的春完全不同。它使人的举动回复正常。冬天里那种忧闷的神情没有了,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和骑自行车互相推撞时,彼此怒目相视的敌意也没有了。不再有围巾和雨伞碍事,每个动作都是喜悦。
公园里每条凳子都向你招手。初次坐在阳光下,脚下仍然有点阴凉,但没关系。有人找座位时,我们都友善地挪开让座,连来自寒冷北方的人也说:“今天天气多么好,你说是不是?”
(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呜( )嘁()和( )
絮( )( )汩( )
(2)区别字组词。
篮( )焕( )凳( )
蓝( )换( )登( )
(3)用下面加点的字造句。
我们要款冬盛开,细雨后土地的气息,并且摸榛絮怎样柔软得不可思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如何描写“和煦的阳光使我们精神焕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熟能生巧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十分擅长射箭,在当时几乎没有第二人能够比得上他。为此他常常拿这点来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场地上射箭,好多人都来观看。有个卖油的老头儿路过,便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他,好久没有离开。他射出去的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靶子,众人都拍手叫好,可这个老人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陈尧咨看见了,便问他:“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射技还不够高明吗?”老头儿说:“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瞧不起我射箭的技艺!”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悟出了这个道理。”说完便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用勺子舀了油慢慢地向葫芦里倒注,油从铜钱孔中穿过而钱一点都没有湿,陈尧咨非常佩服。老头儿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陈尧咨笑了笑,再没有说什么,便打发老人走了。
(1)“熟”在字典中分别有如下含义:

A.熟练 B.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
C.熟悉 D.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为下列不同语境中的“熟”字选择正确解释:
能生巧( ) ②树上苹果了( )
③锅里饭菜了( )
(2)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有一个叫陈( )咨的人,十分( )长射箭。
②他射出去的箭十支有八九支射( )靶子。
③……用勺子( )了油慢慢地向葫芦里倒注。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夸耀——高明——悟出——佩服——
(4)卖油老人为何对陈尧咨的射箭技艺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上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眼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 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给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3)造句。
①苦思冥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兴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为转述句。
老师说:“我刚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积累文中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他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2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了进士(zhōng zhòng)发(sǎn sàn)称(háo hoà)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板桥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勃的故事
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显示才华,早就嘱咐他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又使人觉得是席之作。宴会开始,阎伯屿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辞谢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他料想不敢来接纸笔,但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颇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伯屿一愣,但又无可奈何,然后满脸色地借口上厕所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属官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当第一次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伯屿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伯屿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腹稿。
(1)给加点字注音。
席( )满脸色( )孤( )地(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满脸愠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短文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