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知了学飞》,完成练习。
知了学飞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了几下,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
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跟想跟着大雁一齐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
这时候,知了眼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振翅远飞,真后悔啊!
可是这时已经晚了,它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 自满 ( ): A形容充实 B感到已经足够 C骄傲
② 东张西望( ) A陈设,铺排 B看,望 C扩大,夸张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知了很怕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
(3)文中具体描写知了学飞的是第 自然段。
(4)阅读完这篇寓言后,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国的四大发明是:
(2)读了《守株待兔》,我们都觉得那个等待兔子的人非常,你还能写出哪些带有动物的成语?
(3)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腿像。
(4)如果现在没有一个太阳,那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发挥你想象,用几句话写一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我觉得以此来形容济南夏天的天气,是再恰当不过了。
暑假里的一天,天气热得厉害。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大地,一整天也没有一丝风,护城河旁的柳树垂头丧气,没有一点生气。知了拼命地叫着“热……热……”,地面上连只蚂蚁也难寻——它们也受不了这热魔的肆虐。
就这样煎熬了一天,到了傍晚,还是这么热。
突然,柳条稍微动了一下。谢天谢地,终于起风了。一会儿工夫,风大起来了,吹得尘土和纸屑乱飞,我高兴地跑了出去,享受这珍贵的凉风,看天上,好像是天公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浓浓的乌云迅疾地盖住了半边天。
风一阵紧似一阵,可是那整整一天积攒下来的热浪却还难以驱尽。“啪嗒”,一个凉凉的东西打在我身上。雨!而且是大的雨,刚开始下,雨点就有5分硬币那么大!雨点不断地往我头上落,头上顿时感到凉凉的,真痛快!可那讨厌的热浪仍缠着我的腿和脚,马路依旧烫人。
雨,越下越大,终于连最后的一丝热气也被“驱逐出境”了。密集的雨点成了银白色的雨跑道,砸到人身上,还真有些疼呢!我浑身上下淋透了雨,像只落汤鸡似地往回跑。这时,雨更大了,窗外白晃晃的雨水没头没脑地往下浇,那一排排柳树闪着翠绿的颜色,使劲地左右摇摆,像是在狂欢;天上电闪雷鸣,这是雷公在助威呢!
过了半个多小时,雨下小了——更小了。最后只是轻轻地蹦雨星。天晴了,云散了。天空碧蓝碧蓝的,那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柳树经过风和雨的洗礼,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济南的夏天就是这样——多变。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2)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用“﹏”画出文中的一句拟人句。
(3)济南的夏天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阅读课外选段,并完成下面的练习。(10分)
抓阄儿
我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就经历了一次生和死的考验。那年秋天,我去黄河口参加社会实践,被分配到一只船上看机器。这天白天,黄河水猛涨,到了晚上,河水仍然不见下,洪水把我们的船冲得直摇晃。突然,听见“啪啪”几声,三根缆绳接连被拉断。霎时间,我们的船像一匹野马,迅速向下游漂去。
这里离大海不到六十公里,两岸没有人烟,周围除了风声和黄河的涛声,听不到别的声音。我们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已经闻到大海的气息了,我们还是想不出办法来,于是,大伙儿一商量,决定跳河,游到岸边去。可是,我们四个人只有一件救生衣,给谁谁都不穿。主机手刘水生说,他从小长在黄河边,游泳游得好,救生衣应该给不会游泳的同志穿。副机手王伟东说,他是老大哥,老大哥就得有个老大哥的样子,当然不能穿。其实,那年他才22岁。大李则找了个不太好意思讲出口的理由,他说他没有念过书,救生衣还是留给大学生吧,咱们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呀。
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一阵热,眼泪差点儿流出来。可我一时又找不出拒绝的理由。但是,无论大伙儿怎么劝我,我还是不肯穿那件救生衣。
我建议说:“咱们抓阄儿吧,谁抓住谁穿。”
他们三个人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王伟东抢先做好了阄儿:“三个‘不’,一个‘穿’,谁抓住‘穿’谁就穿。”他自己先抓了一个,打开一看是“不”,接着水生和大李两人都抓的是“不”,还没等我去抓,伟东已把那阄儿扔进了河里。大家不容我多说,就把那件救生衣牢牢地套在我的身上……
结果,伟东没有爬上岸。
后来我才知道,那四个阄儿都是“不”,是伟东他们故意那样做的,伟东还对他们说,他们三个一定先抓,非让我穿上那件救生衣不可……
我跪在伟东墓前痛哭不止。从此,我懂得了人世间什么叫“情义”。
(1)作者是以第人称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2分)
(2)故事里一共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为什么要抓阄呢?(2分)
(3)他们抓阄抓的是什么?抓阄的结果如何?(2分)
(4)作者从抓阄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最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些什么? (2分)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练习。(12分)
印度王公的大米(节选)
几天后,大象康复了。王公非常高兴,他把婵德拉领进王宫的大厅。桌子上和棋盘上堆满了金光闪闪的珍宝。王公慷慨地说:“说吧,你想要什么?”
看着面前那些漂亮的珠宝,婵德拉想到了大象,想到大象每年从村里运走的成百上千袋的大米。她看了看那个棋盘,说:“我要米。如果您允许,请把两粒米放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把四粒米放在第二个格了里,八粒米放在第三个格子里。依此类推,每前进一格,米的数量乘以二,直到最后一个格子为止。”
村民们听了直摇头。王公则暗自高兴,因为几堆米要比珠宝便宜得多。他命令仆人:“快满足她的要求。”
两个仆人拿出一小碗米,小心地把两粒米放到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四粒米放到第二个格子里,八粒米放到第三个格子里……最后把二百五十六粒米放到第一排最后一格——第八个格。这二百五十六粒才装满一汤匙。
然后,仆人们就傻傻地站着,不知道怎么算了。婵德拉说:“既然第一排最后一格是一汤匙米,现在可以从两汤匙开始算。”
仆人们一边嘲笑婵德拉,一边把第二排第一格的两汤匙米放到了一个大碗里,第二格的四汤匙米也放到碗里……第二排第八格是二百五十六汤匙米,正好装了满满一大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慷慨:
依此类推:
(2)婵德拉提出了一个什么要求?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3)婵德拉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4)对于婵德拉提出的要求,村民、王公、仆人的表现各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他们在心里分别会说些什么?
(5)设想一下,那些仆人会怎么嘲笑婵德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春夜喜雨》的作者是代大诗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最广为传唱的两句是,。
(2)《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是,。
(3)《永不放弃》按______顺序,先写______,再写______,最后写______;启发我们要______________。
(4)读了《长着童话的森林》,我知道了我们地球的森林资源由于我们人类的乱砍滥伐,正在锐减,快得让人揪心,我想向那些毁坏森林资源的人呼吁:
(5)《老人和海鸥的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的人和动物共存图,请你以此为事例创作一句关于关爱动物的公益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