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古诗词鉴赏,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仁宗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②漏:漏壶,古时计时器。
(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从全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请略加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
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神子 赋梅寄余叔良①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
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
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炎泊。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