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作出了如下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
|
甲组 |
乙组 |
环境条件 |
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
实验材料 |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 |
|
处理方法 |
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 |
(1)请你在表格中完善实验方案中乙组的环境条件和实验材料。
(2)预期实验结果: 。
(3)归纳结论: 。
下图为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标号1—6为蚕豆种子)。请仔细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装置有 组对照实验。
(2)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个编号的种子对照。
(3)3号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4)该实验严重的不足之处是每组 ,会因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论错误。
(5)种子萌发除必须的外界条件外,自身还需满足 且不在休眠期的条件。
某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课题时,准备了馒头(碎屑与小块等量)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材料和设备,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
馒头形态 |
加入的物质 |
温度环境 |
1 |
碎屑 |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
37℃;10分钟 |
2 |
碎屑 |
2毫升清水,2滴碘液 |
37℃;10分钟 |
3 |
小块 |
2毫升唾液,2滴碘液 |
37℃;10分钟 |
4 |
碎屑 |
,2滴碘液 |
0℃;10分钟 |
(1)分析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 .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 号试管。通过改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研究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的是 号试管,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
(3)为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小组同学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判断,加入到4号试管的物质还应该有 ,对照组是 号试管,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是 。
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蚕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蚕总是只吃桑叶,而不吃其它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
(1)实验用蚕的来源:① 向别人要来已经生长数天的大蚕。② 去市场购买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小蚕。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蚕的方式,你的选择是_______(填序号)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变量:你认为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每一组蚕的数量为_________(填序号)。 ① 用1只蚕 ② 用10只蚕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 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结论是: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 |
裸地 |
草地 |
灌丛 |
早上 |
平均值:44.7% |
平均值:64.7% |
平均值:78% |
中午 |
平均值:16% |
平均值:30.3% |
平均值:39% |
晚上 |
平均值:41.3% |
平均值:54.3% |
平均值:59.3% |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 ,空气湿度最小的地点是 ,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在不同地点,植物的 和 是不同的;而早、中、晚不同的时间里,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 ,最小的时间是 。所以,生物会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