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见克里,两国就双边关系交换意见,双方表示要共同维护对话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促进双方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表明了( )
①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④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辛弃疾《木兰花慢》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据此回答问题。“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
B.是词人对客观现象作出的一种反映,具有合理性 |
C.表明获得认识不一定需要通过实践 |
D.表明词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
B.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受自身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
C.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颇具竞争力的现代城市。这说明
A.人们的实践总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D.有了意识指导的实践就能取得成功 |
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②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是因为它
A.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B.科学地界定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C.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理论 | D.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
王夫之指出,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问题上,下列说法中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B.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