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第二段说明的特点是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莫言被幸福烦恼并非矫揉造作
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遭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被各大媒体采访,被央视记者追问“你幸福吗”,被陈光标隔空喊话要赠与豪宅等,莫言烦恼强势袭来,因疲于采访无奈下宣称不再接待任何人。
莫言称遭遇幸福烦恼,并非其在矫揉造作。当记者追问“你幸福吗”时,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相”。幸福是什么?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难有标准答案。获大奖后遭遇烦恼被“骚扰”,莫言既幸福又不幸福,是真实而又真诚的反应。
幸福,是个心理过程,幸福,和钱有关,但幸福感,花钱买不来。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列为五层: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在我看来,幸福感则是渗透各层面的综合需求,虽与财富紧密相关,但各层面的幸福更需要有效感知。如,鹿特丹的社会学家研究就认为,冰岛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在烈日下不得不工作的痛苦。伦敦经济学家则认为,孟加拉人最幸福,因为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永远达不到高度“饱和值”,他们对未来永远充满憧憬,穷但快乐着。再如,闻信莫言想用诺奖在北京买房后,陈光标欲豪爽掷豪宅,试图让莫言幸福,而莫言却并不感觉幸福,反而坚守做人原则表示,无功不受禄,回绝好意。如此的回合,张弛有力更彰显出不同的幸福理念。
你幸福吗?其实答案也简单---舒服了就幸福,不爽了就不幸福。经济学上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幸福=可感知幸福/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指数则越低。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就在于自己如何去想。因此,调节幸福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追求名利、拼命赚钱,或是一种幸福;工作向上看、生活向下看,也是一种幸福。能在相同条件相同境遇下,活得更开心一些,多想想已拥有的,少觊觎难以得到的,就会快乐幸福很多。
对莫言来说,让他开开心心写作,或许远比让其面对镜头回答“你幸福吗”的提问,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划线句中冰岛人和孟加拉人的例子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的论证过程。

(二)纳米技术与永磁体
①提到永磁体,你大概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一辆普通的汽车的电动座椅、电动后视镜、电动天窗、雨刮、空调器等几十个部位,都要使用到各种永磁电机、永磁电动器件和永磁声响器件,这些都离不开永磁体。
②永磁体是指能够长期保持吸引铁质物体的磁性材料。它们磁性的强弱取决于其最大磁能积,如果磁能积越大,那么实际应用需要的永磁体的体积将越小,用量和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③当前永磁体中磁性能最强、应用最广的是稀土永磁材料,主要为Nd-Fe-B系永磁体。
④Nd-Fe-B系永磁体,是1983年由日本和美国学者发明的具有最高磁能积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它的磁能积非常高。Nd-Fe-B永磁体的吸力可以达到自身的600倍,也就是说一块60千克的永磁体可以吸起重达36吨的集装箱。它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也是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永磁之王”的研制成功,使各种永磁器件实现了超小型化。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cc汽车发动机上采用这种永磁体后,发动机重量减少近50%,体积也小了将近一半。
⑤在Nd-Fe-B稀土永磁制作的电机中添加极少量的镝和铽,就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稀土元素镝和铽非常紧缺,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南方的广东、四川、江西等地。但开采过程却充满污染风险,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可能会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及渔场,污染水源,会引发极其恶劣的环境问题。严重缺乏稀土的日本和富产稀土但封存了本国稀土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稀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
⑥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对磁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纳米技术来提高永磁体磁性是目前科学研究主攻方向。
⑦通过研究发现,只要在纳米尺度上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复合在一起,就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制作出新型永磁体。这类磁体由于同时兼具了软磁材料的较高剩磁和永磁材料的较高矫顽力两大优势,新型永磁体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高磁能积,因而具有了超强的磁力。
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在积极研究用纳米技术制造一种被称为“纳米复合永磁体”的新型稀土永久磁铁。它是利用纳米技术将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相互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⑨根据理论推算,利用一片直径为12.5厘米的这种新型纳米复合永磁体,将足以吸起7吨重的卡车。新型永磁体的磁能积的大幅增加,将大大缩小永磁材料体积,可以使新兴的电动汽车更加小巧灵活,也可以使庞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变成便携手提式,甚至可以使曾经难以想象的10兆瓦风力发电机成为可能,进而形成小到可以放进掌心,却可以为一艘小型邮轮提供动力的强力磁铁。
⑩不但如此,新型永磁体大量使用了廉价的铁元素,降低了稀土元素特别是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镝和铽的用量,减小实际使用的体积和质量,从而大幅降低了原材料成本,并有效提高了磁性能。这非常有助于减少世界各国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有助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原文有改动)
从文章内容看,为何新型永磁体会有超强的“磁力”呢?
“它被称作当代‘永磁之王’,是目前磁性最高的永磁材料,也是综合性能最高的一种永磁材料。”一句中“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000cc汽车发动机上采用这种永磁体后,发动机重量减少近50%,体积也小了将近一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严重缺乏稀土的日本、富产稀土但封存了本国稀土矿的美国等发达国家,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稀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压力。”结合本文内容,请你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一)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论专注》一文,完成题。(共8分)
论专注
①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青年人挖井找水,在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都没有出水后,又开始挖新的“井”。这幅漫画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实际上,在漫画中,他先前挖的那几个井下面,只要再深挖一些,就能够得到丰富的水源。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目标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②对一个企业来讲,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联想集团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著名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赚钱的机会,但都因与联想集团所专注的计算机领域不相符,就没有去做,正是这种专注,使联想避免了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做好计算机,让联想成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第一品牌。相反,某些企业贪大求多,总想延伸自己的产品线,似乎越多越好,推出成套产品的营销路线,企图拉动旗下几十个门类上万个规格产品的销售,结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透支了自己的品牌,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可见,企业专注做事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更能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③对个人来讲,专注能让我们更有突破力,更容易走向成功。||每个人在学习或做事时都会遭遇“瓶颈”,突破“瓶颈”需要专注的力量。如果我们不停地向一个方向加力,这些力就会被叠加,“瓶颈”就会被突破,就会获得成功;反之,如果方向不一样,叠加到突破“瓶颈”方向上的力就会减少,“瓶颈”就突破不了,就不能取得成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专注于一个目标。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凭着一股专注的精神和毅力,创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专注于中国航空事业,30年如一日。为了歼-15飞机早日腾飞,罗阳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研究,加快了研制进程,终于让歼-15飞上了蓝天。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他们懂得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去做好一件事,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他们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突破力,从而获得了成功。
④总之,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人,都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专注,那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成就生命的伟大。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某些企业”的事例,为什么能证明“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完成题。(共10分)
类日恒星系统可能比太阳系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12-12-06 | 作者:常丽君
常丽君
①银河系中有许多和太阳类似的恒星,科学家把它们叫做类日恒星。由俄亥俄州大学地质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正在以新的方式寻找着外星生命。在一次会议上,该小组报告了他们最新研究出来的初步结果:围绕着这些类日恒星公转的行星,可能比我们的地球更热,更加有活力。这些系统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温度超过地球25%,从地质学上来讲,它们会更活跃、更可能保留足够的液态水来支持生命,至少是微生物形式的生命。
②他们研究了8个大小、年龄、总体成分和太阳极为相似的类日恒星,检测了其中所含放射性元素的数量。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热的重要来源,通过分析类日恒星中的钍、铀等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7个所含的钍比太阳更多,这表明围绕它们公转的每颗行星也都可能含有更多的钍,意味着这些行星可能比地球更温暖。
③俄亥俄州大学博士生凯曼·安特伯恩说:“这8颗恒星中有一颗恒星所含的钍是太阳的2.5倍,围绕它公转的类似地球的行星内部所产生的热量可能要超过地球25%,如果证明了这些行星确实比以前认为的更温暖,那我们就能围绕这些恒星,有效地扩大宜居带。这个大学的一位副教授说,地核一开始就是热的,但它并非是唯一的热源。与这种来自地核的热传导方式不同的是放射性元素如钍、铀等的衰变。这种衰变,是从地球形成时就开始了,没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就没有足够的热量来维持地球表面的海洋。
④地球上大量古生菌微生物可以不靠太阳能,而是直接靠地球深处的热量生存。地球上的大部分放射性衰变的热量来自铀,而那些富含钍的行星能提供更多热量,半衰期也更长,能维持更长的时间和更热的环境,这给了它们更多时间发展出生命。
(有删改)
阅读第①②段,说说科学家认为围绕类日恒星的行星能支持生命的理由是什么?
地球的热源来自哪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材料】
宇宙中天体间的距离通常用光年来计算,一光年大约是94.6千亿公里。目前已知到达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的距离为4.3光年,用目前最快的第三宇宙速度走一光年,至少需要2万多年的时间。地球有着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自身的体积和质量也适中,还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这一切,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化过程。不过,人类也不会永远生活在地球的摇篮里,总有一天要离开地球,但这决不是几秒钟几分钟之后的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