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红用弹簧测力计、铁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做"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铁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为 。
(2)由甲、乙、丁图可探究的问题是 。
(3)由甲、丁、戊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请你添加合适的物体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是否有关。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 。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
(1)蜡烛在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烛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倒立的像,生活中 (填光学仪器)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
(2)在上一步找到清晰的像后,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将透镜换为焦距为 的凸透镜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 (与上次成像相比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的像。
现有器材:电源(电压有2、4、6、8、10和12伏六档)、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键各两个,滑动变阻器(标有"20欧 2安"字样)、待测小灯泡(标有"2.2伏"字样)和待测电阻 各一个,以及导线若干、小华要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小红同时要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但由于变阻器只有一个,两位同学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分配器材,然后使用各自分得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中,小华发现电路中电流表的最小示数为0.2安;小红观察到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安
(1)根据小华实验的相关信息
(a)画出小华实验的电路图; (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作图)
(b)电流最小时测得的电阻值 为 欧
(2)根据小红实验的相关信息
(a)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b)计算说明实验中小红选择的电源电压档位
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初步规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与物距 、像距 之间的关系,他们计算了像与物体的距离 ,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如表中。
实验序号 |
物距 (厘米) |
像距 (厘米) |
像高 (厘米) |
像与物体的大小比较 |
像与物体的距离 (厘米) |
1 |
48.0 |
9.6 |
0.6 |
缩小 |
57.6 |
2 |
28.0 |
11.2 |
1.2 |
39.2 |
|
3 |
18.0 |
14.4 |
2.4 |
32.4 |
|
4 |
13.0 |
20.8 |
4.8 |
放大 |
33.8 |
5 |
12.0 |
24.0 |
6.0 |
36.0 |
|
6 |
10.0 |
40.0 |
12.0 |
50.0 |
(1)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 、像高 随物距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像时,物距 变小, 。
(2)根据实验序号 的数据,分析比较像与物体的距离 随物距 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
(b)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
(3)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当像与物体的距离 为35厘米时,像高 的范围
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内的冷牛奶先结冰。由网友跟帖:热水比冷水结冰快。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