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灯影下的人生
尤今
生命里使用煤油灯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泪的挣扎。
②那时,我才五岁多。父亲失业,我们一家五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迁进了一间租来的小木屋里。木屋很简陋,无水又无电。白天阴阴,夜晚暗暗。地面潮湿,蚊虫很多。
③由于整个区没有电力的供应,所以,夜晚一来,处处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在屋子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胡乱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屋里明明只有五个人,可是,壁上的黑影,却把一种无声的热闹带了进来。这个穷苦的家,有爱。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爸爸爱说笑,尽管在外面为了生活而碰得焦头烂额,但是,他把他的忧他的烦搓成一小团,密密地锁在心扉中,他给孩子的,是成箩盈筐轻松的笑语。小小的木屋,常常被笑声震得几乎崩塌下来。
④终于,父亲的生意有所好转。我们一家子在一座类似大杂院的大房子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这时,最小的弟弟出世了,一家六口,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房里装置了一盏日光灯,很亮、很耀目。父亲为我们买了大量的书籍,晚上用膳过后,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摊开着父亲买回来的书,灯光直直地照在书上鲜丽的图画与墨黑的字粒上,浑沌初开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辨识书上的“之无”。灯火明亮的房间,飘散着缕缕若有若无的书香,孩子的心,好似靠岸的小舟,安稳踏实。
⑤我成家后不久,丈夫调职到沙地阿拉伯去;我呢,也带着两岁的稚子同往。我们住在一幢白色的屋子里,屋子高高地立在山脊上,前不巴村、后不连店。屋子里装的是伞形的罩灯。丈夫常常出差,一去,便是数日。我和孩子,困居于四面是墙的小木屋里,日子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这时,我最最害怕的是停电。
⑥电一停,我的屋子,还有整个山头,都跌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沙漠夜晚特有的风,在山头来来回回凄厉地吼叫,好似千头万头气势汹汹、扑人而噬的猛兽;我呢,蜷缩在屋子里,紧紧地搂着万事不懂、只懂害怕的稚龄孩子,眼泪一串一串地流。不是悲伤,不是痛苦。流泪,实在只因为自己忍受不了那一份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了的孤独。此刻的寂寞,不是蚕,它不是小口小口地啃你的心叶;它是一粒重甸甸的铅球,搁在你心房里,把你的心、你的整个人,沉沉地往下拖、拖、拖……
⑦若不停电,我偶尔夜里外出,总不肯关掉屋里的灯。让小小的屋子满满地盛着澄亮的灯光,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头上望,山顶有一球灿然的亮光,朦朦胧胧间,以为天上的月亮不小心掉落到沙漠这寂寂的山头上了……   
⑧三年过后,我们终于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幢屋子,正正式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去买各种各样的灯饰,亲手把这个家布置起来。厅里,用了水晶吊灯,亮得非常的豪华;饭厅,挂了长长的半垂至桌面的球型罩灯,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看在眼中,无比温馨;书房里,装了隐蔽式的灯,电掣一开,所有的亮光都集中在桌上的稿纸与书本上,我心无旁骛地任思潮在书本上奔驰、任灵感在稿纸上放肆。
⑨有时,闲来无事,欣赏屋里的灯饰,回首前尘,蓦然惊觉:由用煤油灯的童稚期至满屋灯饰的中年期,我的人生路程,已走了一半。韶华易逝,时光如河,我不能白白地在世间走这一趟,所以,在华发初生的今日,在荧荧的灯火下,我读得更勤、也写得更勤了!  
——选自《尤今散文选》(有删改)
【注】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①
作者以灯影为线索,回顾半生某些经历。通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结合全文,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事件内容
租来的小木屋里

一家人在灯下说笑
大杂院里的小房间里
日光灯


伞形罩灯
“我”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望山顶家里灿然的灯光
新加坡买来的屋子里
各种灯饰
“我”用各种灯饰布置家,在亮光下心无旁骛地写作

本文语言亲切细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上下文,请你品析第⑧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
⑵从修辞的角度,请你说说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好在哪里。
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
文章的重点在写“灯”,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第⑥段的内容呢?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童稚到中年,总有一盏灯亮在作者的生命中,带给她爱与感动。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类似的物、事、人,照亮了你的心房,滋养着你的生命。请你用优美的文字简述一个爱的片段和你的内心感受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
阎连科
岁月是久远地去了,往事如河流上顺水而下的空荡荡的船只,而少年时的一些事情,则好像船头上突兀站立的找不到主人的鹰。
我总是主动地去寻找它们,总是能首先看到一辆邮电蓝的自行车醒目地朝我驶来。它是那样破旧,不知道已在人生的路上经过多少次命运的轮回,待我成为它年少的主人时,它轮胎上的牙痕都已被磨平,铃铛上的光亮已经黯淡,锈斑像旧雨布一样在那上面披挂着。车圈上倒还有不少亮光,可闸皮落脚的四个地方,却是四条狠狠擦去亮光的黑环,像车圈上四条永远抽着让它不停歇地转动的鞭子。
这是哥哥给我买的自行车。将近30年之后,这辆自行车还在转着它的轮子,驮运着我的记忆,从遥远的地方孤零零地朝我驶来,如雨天里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那是二十七八年之前,我16岁,读了高中。学校在离我家八九里外的一座山下、一条河边。我每天一早在天色蒙蒙亮中起床出村,急急地沿着一条沙土马路,朝学校奔去,午时在学校吃饭,天黑之前再赶回家里。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辛苦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徒步早出晚归。中午为了节俭,我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而在校外的围墙下面、庄稼地边,用三块砖头,架起锅灶烧饭煮汤。学校的四周,一片炊烟。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现在看来似是诗意,然而在那时,却浓缩了一代乡下孩子的学业生涯。所以,每每在上学的路上、在烧饭的围墙下面,看到有骑自行车的同学从身边过去,看到他们可以骑车上学、下学,可以骑一辆车回家吃饭,我就像一个农民站在干旱的田头眼巴巴地望着大山那边的落雨。
羡慕是不消说的,而最重要的,是感到人生与命运的失落。仿佛,有一辆自行车骑着上学,就等于自己进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阶层;仿佛,一辆自行车就是一个人的标码,是脱离贫穷与少年苦难的标志。
我对一辆自行车的渴望,犹如饥鸟对于落粒的寻找,犹如饿兽在荒野中沿着牛蹄羊痕漫行。可我知道,自行车对于那时乡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是多么奢侈,尤其对于我家——连一棵未成材料的小树都要砍掉卖了买药的常年有着病人的家庭,想买自行车无异于想让枯树结果。
我从没给家里人说过我对自行车的热求,但我开始自己挣钱存钱。我到山上挖地丁之类的中药材去卖,我开始不断向父母要上几毛钱说学校要干某事用,我到附近的县水泥厂捡人家扔掉不用的旧水泥袋,捆起来送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去……我用三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存下了32元钱。我决定到县城买一辆旧自行车,哪怕是世界上最旧最破的自行车。从我家到县城是60里路,坐车要6角钱。为了节约这6角钱,我在一个星期天以无尽的好话和保证为抵押,借了同学一辆自行车,迎着朝阳朝县城赶去。为了能够把买回的车子从县城弄回来,我又请了一位同学坐在借来的自行车的后座上。可就在我们一路上计划着买一辆什么样的旧车时,我们和迎面开来的一辆拖拉机撞在了一起。我的手破了,白骨露在外面。同学的腿上血流不止。最重要的是,我借的自行车的后轮圈被撞得叠在了一块儿,断了的车条像割过的麦茬儿。我和同学把自行车扛到镇上修理,一共花去了28元钱。当手里的32元钱还剩下4元时,我再也不去想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事情了。
在一个黄昏,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院落里停了一辆半旧的邮电蓝自行车,说是县邮电局有一批自行车退役,降价处理,哥哥就给我买了一辆,60元钱。我知道哥哥那时作为邮电局的职工,每月只有21元6角的工资,骑车往几十里外的山区送报时,几乎每天只吃两顿饭。
可我还是为有了一辆自行车欣喜若狂,一夜没有睡觉,还居然在深夜偷偷地从床上起来,悄悄地把自行车推到街上,在村头骑了许久许久。
这辆邮电蓝的自行车,实在是伴随着我走过了生命中印痕最深的一段行程,我不仅骑着它有些得意地读了一年半的高中,而且高中肄业以后,我每天骑着它到10里外的水坝子上当了两年小工,甚至,我还骑着它到100多里外的洛阳干活挣钱,以帮助家庭度过岁月中最为困难的一段漫长的光阴。
然而,最重要的似乎还不是这些,而是它满足了我少年的虚荣,使我感到了生活的美好,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感到一切艰辛都会在我的自行车轮下被我碾过去;感到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敢于抬起脚来,也就没有过不去的河;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景况下,都要敢于把脚抬起来。
在那几年里,我总是把那辆自行车有锈的地方涂上机油,把有亮光的地方擦得一尘不染,把它收拾得利索舒适,借以抬高、加快自己人生的脚步。直到20周岁我当兵离家以后,因为家里总有病人,急需用钱时又把这车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
如今,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选自2015年《读者》第2期 有删减)
文中写到:“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就“我”的辛苦而言,具体表现哪些方面?


试分析划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下列句子语言朴实简洁中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请自选角度,试作赏析。
那里,早中晚都是炊烟袅袅中夹有读书之声,读书的声音被炊烟熏得半青半黑。

_______________
这辆黯淡半旧的邮电蓝的自行车最终的归属是以60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可为什么从那以后“每年回家走在镇街上,我都忍不住要四处寻找张望”?


这辆自行车俨然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剂良药,抚平“我”人生磨难时的伤口,给“我”以无穷的力量。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一剂良药”?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剂良药”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保护方言
郑也夫
①如果有人说,地球上保留几十种至多几百种动物就足够了,其他的物种可以任意捕杀或坐视它们随着生存圈被人类蚕食而渐渐消亡,有良知的人们一定不会同意。但与此同时,人类虽然没有明言他要杀死小语种和方言,但在行动上似乎只准备保留几十个大语种,甚至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大语种的使用上,并且是如此坦然地帮助和促进大语种对小语种的吞噬。
②动物保护意识的苏醒似乎来得晚了一点,其时很多动物濒临灭绝甚至已经作古。语种保护的意识甚至还落后于动物保护,尽管语种死亡或即将死亡的速度是空前的。英国人克里斯特尔说,目前全世界大约有6千种语言,其中一半将在下个世纪灭亡,即每两个星期将有一种语言在世界某个地方消亡。
③为什么要保护物种和语种?首先在于权利。每一物种都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每一个小民族都有使用祖先传递给他们的语言的权利,那几乎是他们最重要的特征。其次,这种保护对其他物种,对其他人,对全人类都有好处。文化储藏和积淀在语言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储藏在其多样的语种中。一个强健的生态系必然是多样的,反过来这种多样性又可以帮助它适应和安度环境的变迁。正如同一个愚钝的村妇宁愿牺牲一点便利,也会拒绝将她的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④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道理很简单,广大的地域中的长期社会历史生活必然形成多种语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帝国政治及其“书同文”的政策,框定了其疆域内语言变异的限度,其特征是一个语种,诸多方言。各区域独特的文化便储藏在这无数支方言中。四川文化与四川方言,苏州文化与苏州方言,等等,都是交织在一起,互为表里,共存共荣的。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该地文化中的诸多内容都将随之流逝。
⑤保护语种与方言该做些什么?消极的手段是抓紧搜集、整理,因为很多小语种、小方言几乎一定会消亡。积极的手段则是尽可能保护和保留住更多的方言。要作到这点就要认识语种、方言乃至物种消亡的原因。动物消亡的原因是人的领地的扩张,语种和方言消亡的原因是英语在全世界、汉语普遍话在全中国的遮天盖地的势头。保护小语种和方言,就必须保护它的领地和空间。功利哲学的盛行和电视的流行,决定了我们不必再刻意鼓吹学习英语和推行普通话了,它们的优势已经太大了。倒是应该在地方媒体中给地方话留下自己的空间。也就是说,让人们在普通话和方言的并行中生存,并且着意地帮助一下方言。我们过去推行普遍话无疑有其历史意义,但是今天似乎已经到了保护小语种和方言的时候了。
第②段中的哪句话能准确概括第①段内容?请摘录在下面。
_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在语段中有何作用?
_
_
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中国的方言之多当居世界之最”的理由。


小土豆翻身当主粮
①最近,农业部推出土豆主粮化战略,提出将土豆作为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外的第四大主粮。
②土豆又称山药蛋、洋芋等,在我国,土豆产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③土豆营养健康,被称为“食全食美”的食品。它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膳食纤维,150克的土豆含钾量相当于4个香蕉,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10个苹果。此外,土豆还有三大主粮没有的营养——胡萝卜素。对注意瘦身的人来说,土豆的淀粉含量比米饭馒头低,人吃了不容易长胖。
④土豆不娇气,好种植。它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即使在干旱的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也照样长得很好。另外,土豆不挑季节气候,春秋冬三季都可种,这样能提高我国土地的利用率。
⑤另外,加工好的土豆粉耐储存。它在常温下可贮藏15年以上,而大米保存时间仅为1年,玉米1至2年,小麦3年。作为战略储备粮,土豆具有先天优势。
⑥在西方国家,土豆早已是主粮,被称为“第二面包”。目前,我国农科院已经研发出土豆粉馒头、土豆面条等食品,浙江农林大学食品研究室还用土豆粉研制成人造大米,它比真正的大米更加香甜软糯。
⑦此次土豆“雄起”从菜变饭,引起诸多人士的争议。土豆爱好者为土豆君的翻身欢呼雀跃,甚至在微博上列出一长串的菜单,从炒丝、炖块、压成泥到炸成条,足足一本“土豆百吃”。 也有人列举“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的部分展品,如马铃薯花生冰冻曲奇、马铃薯榛子千层酥、马铃薯芝士蛋糕等,试图打消吃货们“土豆当主食太单调”的顾虑。
⑧不过,也有人表示,土豆当主食,不能简单一刀切,应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土豆本来就是传统主食之一,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把土豆划入“饭”的范围。而在南方,此举恐怕难以让人迅速接受。
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农业部推出土豆主粮化战略的依据有哪些?

守水
丘脊梁
①一进七月,芦溪河便瘦得筋骨突现了,粗粗的河石,裸露在炎炎的烈日下,发出刺眼的亮光,石头上,还隐约升腾起一股袅娜的热烟。石隙间,有一脉细细的流水,被太阳烧得温热温热,艰涩地向前爬着。父亲站在河畔的田塍上,抬眼望望吐火的天,又低头看看恹恹的禾苗,长叹一声说,这混账的天气——又要守水了!
②村庄里有百十亩水田,全靠了芦溪河的那脉细流浇灌;村庄里有百十口人齿,全指望着这百十亩水田度日。在这干旱的季节,水,自然便成了村人无可相让的财富,尽管,他们平日称兄道弟、和睦相处。
③父亲费尽了周折,终于将河水导引到了自家的田里。那脉细细的宝物,缓缓地,走走停停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田地。父亲蹲在进水闸前,静静地看,看河水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看着看着,他一派肃穆的脸庞,终于像河水滋润过的禾苗一样,慢慢就浮起了一丝淡淡的生气。水真是个好东西哦。父亲自言自语地说。
④我赤着双脚,在滚烫的芦溪河中找龙虾,找到太阳落山了,还是没逮着几个。
⑤烦躁起来。我央父亲,回去吧,娘在等我们吃晚饭呢。父亲看都没看我,望着他的禾苗说,你去吃吧。吃了给我送点来。告诉你娘,今夜我要守水。
⑥当我提着一竹篮粗茶淡饭赶到田头时,满天的星子已开始朝我挤眉弄眼了。父亲接过碗筷,三五下就剿灭个精光。借着星子的微光,我发现父亲的手上还有黝黑的泥巴。
⑦我自告奋勇要留下来守水。父亲起初不允,后来就同意了,他说,也罢,你守上半夜,我守下半夜。记住,任何人要水都不要肯,你想睡了就叫醒我。说着他就在田埂边的草地里躺了下来,惊得几只青蛙呱呱死叫。
⑧我端坐到父亲坐过的水闸前,心里竟有了一丝神圣的感觉。我长大啦,我能替父亲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啦。夜风热热的,我心里也热热的。
⑨田野上一片寂静,青蛙也懒得叫,远处有几只萤火虫,在高高低低地飞,像鬼火在跳舞。
⑩慢慢地,我的眼皮就涩了起来,不知不觉地便倒在水闸旁睡着了。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有人在吵架。睁开眼,原来是父亲和六叔,还有一个人,是房家屯的,面熟,不知叫什么。六叔说,再怎么样,你也得分一半给我,好歹我们是堂兄弟。房家屯的说,你都灌大半夜了,轮都轮到我们下面的了。父亲坚决地说:不成,水这么小,你看我才灌了多少?再说,先上后下是自古的道理,你都不懂?房家屯的说,等你灌满,我们下游的只怕都干死了,你想叫我明年呷西北风?看到他们愈吵愈凶,我担心打起来父亲会吃亏,忙跳进水渠坐到闸栏上。六叔他们于是没办法了,只好骂骂咧咧地离去。父亲叫我继续睡,并把他的衬衣盖到我的身上,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动作很温存。
⑾太阳辣辣地晒到我的屁股上时,我终于醒了。一骨碌爬起,只见父亲蹲在田埂上,神情沮丧,再看看我们的田地,只剩一片干干的湿泥,没有一滴水。水呢?父亲说,八成是房家屯的昨晚趁我睡着时偷去了。我的血脉便贲张起来,因为那水里不单含有父亲的心血,也有我一夜的苦守。我决定去报复他。父亲喝住我,说,算了,大家都是为了弄口饭吃。我说,那我们的禾田怎么办?今晚继续守。父亲淡淡地说。
(选自《散文月刊》,有删改)
文章第①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仔细阅读文章第④自然段,并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⑩自然段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进行简要赏析。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父亲喝斥“我”不让“我”去报复的言行,并分析其作用。

心情
马未都
①心情是个很抽象的东西,伪装得好的话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修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大部分人的心情都挂在脸上,我们都是凡人,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也基本上是凡事,即便你自己认为是天大的事情,在别人眼中也大不到哪儿去。比如家人罹患绝症.你觉得天都塌了,到了医院,医生也是一副见惯不惊的样子,照章检查,照方拿药;如果需要手术,医生只问你有没有人负责签字。至此,你也只好听天由命,没地儿说理去。
②理论上,人的一生高兴的事情比郁闷的事儿少,所以只好自己找乐儿。过去老说穷欢乐穷欢乐的,说的都是普通人的生存哲学。穷人有办法自我调整,找闺蜜算是一种,富人反而不行,碍于面子还没人能说,无法排遣就只好自咽苦果。穷富在古今社会上各有各的难处,社会因此获得平衡。
③我们今天的社会常常大郁闷小欢乐。空气霾了算是大郁闷,吃的不放心也是大郁闷,这些都是个人能力无解之事。小欢乐得自找,看看喜剧,发个段子,上上网,找个至死不见的人说说心里话,甚至往深了弄弄精神恋爱,大部分人都能借此排遣郁闷寻找欢乐,让生活短暂充实。
④其实,平衡心情,是人生的必修课 ,是获得良好心态的途径。它需要自我练习,不断加入砝码,使之呈现平衡之势。心理不平衡,看待这个世界就是歪的。平衡必须自己找,别人给不了你,一个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人,心情永远不好,还怨天尤人。古人说,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记人之长,忘人之短;施人勿念,受恩勿忘;都是极为平常的一种修行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试试。
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平衡心情,是人生的必修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