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灯影下的人生
尤今
生命里使用煤油灯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泪的挣扎。
②那时,我才五岁多。父亲失业,我们一家五口,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迁进了一间租来的小木屋里。木屋很简陋,无水又无电。白天阴阴,夜晚暗暗。地面潮湿,蚊虫很多。
③由于整个区没有电力的供应,所以,夜晚一来,处处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在屋子里点了几盏煤油灯,飘忽不定的火舌,将幢幢的人影这里那里胡乱的贴在木屋的四壁上。屋里明明只有五个人,可是,壁上的黑影,却把一种无声的热闹带了进来。这个穷苦的家,有爱。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爸爸爱说笑,尽管在外面为了生活而碰得焦头烂额,但是,他把他的忧他的烦搓成一小团,密密地锁在心扉中,他给孩子的,是成箩盈筐轻松的笑语。小小的木屋,常常被笑声震得几乎崩塌下来。
④终于,父亲的生意有所好转。我们一家子在一座类似大杂院的大房子里租下了一个小房间。这时,最小的弟弟出世了,一家六口,挤在同一个房间里。房里装置了一盏日光灯,很亮、很耀目。父亲为我们买了大量的书籍,晚上用膳过后,一家人围坐桌边,桌上摊开着父亲买回来的书,灯光直直地照在书上鲜丽的图画与墨黑的字粒上,浑沌初开的孩子,欢欢喜喜地辨识书上的“之无”。灯火明亮的房间,飘散着缕缕若有若无的书香,孩子的心,好似靠岸的小舟,安稳踏实。
⑤我成家后不久,丈夫调职到沙地阿拉伯去;我呢,也带着两岁的稚子同往。我们住在一幢白色的屋子里,屋子高高地立在山脊上,前不巴村、后不连店。屋子里装的是伞形的罩灯。丈夫常常出差,一去,便是数日。我和孩子,困居于四面是墙的小木屋里,日子长得好似看不到尽头。这时,我最最害怕的是停电。
⑥电一停,我的屋子,还有整个山头,都跌进了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沙漠夜晚特有的风,在山头来来回回凄厉地吼叫,好似千头万头气势汹汹、扑人而噬的猛兽;我呢,蜷缩在屋子里,紧紧地搂着万事不懂、只懂害怕的稚龄孩子,眼泪一串一串地流。不是悲伤,不是痛苦。流泪,实在只因为自己忍受不了那一份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了的孤独。此刻的寂寞,不是蚕,它不是小口小口地啃你的心叶;它是一粒重甸甸的铅球,搁在你心房里,把你的心、你的整个人,沉沉地往下拖、拖、拖……
⑦若不停电,我偶尔夜里外出,总不肯关掉屋里的灯。让小小的屋子满满地盛着澄亮的灯光,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头上望,山顶有一球灿然的亮光,朦朦胧胧间,以为天上的月亮不小心掉落到沙漠这寂寂的山头上了……
⑧三年过后,我们终于在新加坡买下了一幢屋子,正正式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去买各种各样的灯饰,亲手把这个家布置起来。厅里,用了水晶吊灯,亮得非常的豪华;饭厅,挂了长长的半垂至桌面的球型罩灯,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看在眼中,无比温馨;书房里,装了隐蔽式的灯,电掣一开,所有的亮光都集中在桌上的稿纸与书本上,我心无旁骛地任思潮在书本上奔驰、任灵感在稿纸上放肆。
⑨有时,闲来无事,欣赏屋里的灯饰,回首前尘,蓦然惊觉:由用煤油灯的童稚期至满屋灯饰的中年期,我的人生路程,已走了一半。韶华易逝,时光如河,我不能白白地在世间走这一趟,所以,在华发初生的今日,在荧荧的灯火下,我读得更勤、也写得更勤了!
——选自《尤今散文选》(有删改)
【注】髹:xiū,用漆涂在器物上。①作者以灯影为线索,回顾半生某些经历。通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结合全文,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
灯 |
事件内容 |
租来的小木屋里 |
⑴ |
一家人在灯下说笑 |
大杂院里的小房间里 |
日光灯 |
⑵ |
⑶ |
伞形罩灯 |
“我”外出归返时从山脚仰望山顶家里灿然的灯光 |
新加坡买来的屋子里 |
各种灯饰 |
“我”用各种灯饰布置家,在亮光下心无旁骛地写作 |
本文语言亲切细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上下文,请你品析第⑧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一圈柔和的光,轻盈地落在桌子上方一碗碗亮洁的白米饭上。
⑵从修辞的角度,请你说说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好在哪里。
爱是一把蘸了蜜糖的刷子,把孩子的心,髹得甜滋滋的。文章的重点在写“灯”,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第⑥段的内容呢?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从童稚到中年,总有一盏灯亮在作者的生命中,带给她爱与感动。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类似的物、事、人,照亮了你的心房,滋养着你的生命。请你用优美的文字简述一个爱的片段和你的内心感受吧。
阅读议论文《好人是一种文化》,完成小题。(13分 )
有一座城市,市民们坚持进行爱心接力,人们默默地做好事且不留名。而且,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一坚持就是8年。8年中,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于是,形成一种好人文化——这座城市就是江苏省张家港市。
8年前,“张闻明”只是很少一些人。8年后,“张闻明”已从张家港移动通信公司一个小小团支部的默默奉献,扩展为整座城市的爱心接力,像一场接力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今天,在“张闻明”的感召下,张家港已涌现出300多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这些平凡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于是,这座城市,就到处都是好人。
好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是一份爱心。弘扬好人文化,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表示:“作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正探索在社会转型期,在人们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多元多变新形势下,如何培育好人文化,使其成为社会风尚,让做好人成为一座城市的道德标杆。”好人多了,坏人自然就少了。这样,没有道德的人,没有素质的人,将会失去立锥之地。
一座城市文明与否,有没有亲和力,不在大厦是否盖得高,也不在马路是否修得宽,更不在标志性建筑是否光鲜,而在满城是否都是好人。做好人是一种价值取向。其实,只要付诸实践,就会发现,原来做好人并不难,甚至是举手之劳。关键是有一种好人氛围,关键是要有榜样引导,关键是坚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让善和美得到弘扬、得到好报的社会氛围,让多行善举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好人有好报”成为人们朴素的做人信仰,人们自愿选择做好人。
一个好人,影响着另一个人;一群好人,就会影响所有人。让好人身边的人,学好人,做好人,这个好人就不再是单枪匹马了。很多来自身边的感动,最有号召力、最有感染力、最有说服力。被好人感动的人,就会善心发现、良心发现,加入到爱心接力中,默默地跑好自己的那一棒。
用感动换行动,用爱心换真心,竟有这样神奇的接力力量!不是人们不想做好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环境,让好人伤心,让英雄流泪。美德不应只是一句漂亮口号,好人也不应常常遭人误解。这样,一座城市,一个社会,见义勇为的好人、助人为乐的好人、拾金不昧的好人、诚实守信的好人、奉献爱心的好人,才会满街满巷。于是,好人就会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成为一种做人的信仰,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好人有好报,源自民间。老人们总是这样教育后代,做人要行善积德。管子在《牧民》中说道:“四维不张(即礼、义、廉、耻),国家乃亡。”把“义”提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苏州大学社会管理学院教授方世南深有感触地说:“要让好人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必须建立好人成长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从而,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
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使一座城市逐渐形成争做好人的道德风尚。好人,应该得到社会尊敬,得到社会赞扬。对好人的尊敬和赞扬,是一种肯定,是一种提倡。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就会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可触可学的道德标杆,争做好人将成为一种时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文章1、2段写张家港市爱心接力的故事,有何作用?
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积善行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劝导人们做人要积善行德的名言、俗语很多,请你再举一例。
当今社会,不少人感叹“好人难做”,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请阅读《总让你赢的那个人》,完成小题
在西双版纳的候机厅里,一位中年妇女和白发苍苍的母亲发生了争执。
女儿抱着怀里的孩子,将脸转向一边。身旁是偌大的行李箱和一些零碎的滇南纪念品。母亲继续对着她冷漠的后背唠叨。机场太吵,加上她们所说的是闽南话,我实在听不懂。
忽然,女儿侧过脸去,朝母亲大吼了几句。原本在女儿怀里熟睡的孩子,被突如其来的咆哮瞬间惊醒,哇哇大哭。母亲沉默了一会儿,又开始了若有似无的唠叨。母亲眼神闪烁,声音低轻,似乎怕被人听到。女儿则不一样,血气旺盛,势要分出高下。旁边看报纸的不看报纸了,聊天的也不聊天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对母女。
孩子哭得更厉害,眼泪哗哗地往外涌。母亲伸手,想接过女儿手中的孩子,结果被女儿狠狠地拒绝了。女儿用坚实的胳膊肘将母亲伸来的双手拐到了一旁。女儿将孩子捧到手中,来回晃动,嘴里哼着曲调。孩子哭声小了一些,可仍旧歇不下来。女儿异常烦躁,冲着孩子大吼了几句。于是孩子哭得更凶了。
母亲在一旁有些焦急,红着脸,说了女儿几句。女儿转过脸去,对着母亲又是一顿咆哮。母亲的忍耐显然到了极点。于是,干脆扯开嗓门,与之针锋相对。女儿的声音越来越含糊,最后也哭起来,抱着孩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母亲的声音忽然变得微弱,最后,母亲不说话,侧过身去,静静地听着女儿哭诉。
候机厅里有人开始埋怨她们太吵,有人跑去工作室向保安反映,请求调解。当保安朝她俩疾步走来的时候,争执终于进入高潮。女儿抬起右手,抹了一把眼泪,拉着行李箱就往外冲。原本安静的母亲着急了,她一个箭步冲出去,想要拉住女儿。可惜,女儿走势太快,机场的地板太滑,结果,母亲虽然拉住了女儿的裤腿,自己却重重摔了一跤。脱落的假牙像调皮的玩具车,顺着光滑的地板,一下飞出好远。
女儿赶紧把母亲扶起来,回到座位。工作人员把假牙清洗干净,还给了母亲。工作人员询问片刻之后,确定母亲没事,便走开了。女儿坐在母亲身边,一言不发。
女儿独自默默地流泪。母亲掏出纸巾递给她,她不接。这时,母亲怀里的闹钟响了。母亲像得到了什么指令,开始翻寻身旁的旅行箱。母亲掏出几瓶药,配好之后,小心地递给女儿。看她的样子,似乎是在提醒女儿按时吃药。
女儿仍旧不接。这次,母亲的手没有缩回,一直停在半空中,时不时地,轻碰女儿两下。母亲低着头,手捧着药,语气温和地说着什么,像是安慰,又像是道歉。许久之后,女儿极不情愿地接过了母亲手中的药丸。母亲笑着接过女儿怀里的孩子,顺道把水杯递给女儿。
女儿赢了。我想,她一直都是赢的那个人。只是,女儿从来不会想,谁才是那个常常让她赢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请根据以下提示梳理文章情节。
①女儿大吼母亲,母亲声音低轻;
②女儿抱孩哭泣,母亲;
③女儿往外冲出,母亲;
④女儿不接药丸,母亲。请品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加以分析。
家和万事兴。但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争吵,怎样化解这种矛盾呢?请写出两条建议。
阅读说明文《神秘的运动常数》,完成小题。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震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读完全文,说说“神秘的运动常数”指的是什么?
文章第3段、4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第⑥段中划线的 “很可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物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
随着人类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仿生学在改进工程技术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请结合日常获取的信息再举一个仿生学的例子。
阅读小说《一个天性笨拙者的胜利》,完成小题。
一个天性笨拙者的胜利
我天性笨拙,这一点在我大学毕业时我的导师威尔先生对我早有评价,他说我是一个勤奋的人。威尔先生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勤能补拙”。他评价一个人勤奋往往就暗示了这个人的一种补偿。我相信我就是得到上帝这种补偿最多的人。
就在大学毕业这一年,我接受威尔先生的推荐到安东律师事务所应试。这是伦敦最著名的一家律师事务所,许多著名的律师都是在这家事务所里接受起初的训练而走上成功之路的。这里的工作以严格、准确和讲求效率而著称。
临出门前,母亲很正式地告诫我要学得聪明些,不要呆头呆脑让人看作是个傻瓜。母亲申明这也是父亲的想法。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发现父亲对母亲的话投以赞同的微笑和点头。平日他们总要为哪怕一个词的细微差别辩论上半天。我吻了吻母亲的前额,轻声说:“我会做好的,请放心吧。”心里还是一片茫然:怎样做才算聪明呢?
来应试的人很多,他们个个看起来都很精明。我努力让自己面带微笑,用眼睛去捕捉监考人员的眼神。无疑,给他们留下机灵的印象,对我的录用会大有帮助。但这一切都毫无用处,他们个个表情严肃,忙着把一大堆资料分发给我们,甚至不多说一句话。
分给我们的资料是很多庞杂的原始记录和相关案例及法规,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间里整理出一份尽可能详尽的案情报告,其中包括对原始记录的分析,对相关案例的有效引证,以及对相关法规的解释和运用。这是一种很枯燥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威尔先生曾经为我们详细讲解过从事这种工作所需的规则,并且指出,这种工作是一个优秀律师必须出色完成的。
我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自信,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起草报告的工作中去了;我却在翻阅这些材料时陷了进去。在我看来,原始记录一片混乱,并且与某些案例和法规毫无关联,需要我首先把它们一一甄别,然后才能正式起草报告。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流逝,我的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我不知道要求中所说的“适当的时间”到底指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我发现如果让我完成报告可能至少需要一个紧张的晚上。可是周围已有人完成报告交卷了,他们与监考人员轻声的交谈。越多的人交卷了,他们聚集在门外,等待所有的人都完成考试后听取事务所方面关于下一步考试的安排,当时我也认为安东事务所的考试不会只有这一项。他们一起议论考试的嗡嗡声促使屋子里剩下的人都加快了速度。只有我,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着母亲的忠告:要学得聪明些。可我怎么才能聪明些?我干不下去了。
终于,屋子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面对着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报告发呆。一个秃顶男人走进来,拿起我的报告看了一会儿,然后告诉我:你可以把材料抱回家去完成。
安东事务所的考试只有这一项,这一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母亲对我通宵工作没有表示过分的惊讶,她可能认为我肯定会接受她的忠告。我赶了一个通宵完成了报告,并在第二天送到事务所去。
事务所里一片忙碌。秃顶男人接待了我,他自我介绍说是尼克·安东事务所的主持人。他仔细翻阅了我的报告,然后又询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这段时间里,我窘迫得不知所措。最后,秃顶男人说:“祝贺你,年轻人,你是惟一被录取的人,我们不需要聪明的提纲,我们要的是尽可能详细的报告。”
我兴奋得快晕倒了,我想回家去告诉母亲,我成功了,但我并没有学会聪明。请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故事的主要内容。
“我”的导师威尔先生评价“我”“是一个勤奋的人”,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录取考试中,作者描写其他应试人的用意是什么?
请谈谈标题“一个天性笨拙者的胜利”的作用。
“我”最后一个完成报告,并且在主持人的面试下,“我”表现得非常不佳,但“我”却成为“惟一被录取的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什么启发?(3分)
阅读《真男人的故事》一文,完成小题。
男人在山上挖草药,突然被一条五步蛇咬中右手食指。于是他抽出随身携带的砍刀,毫不犹豫地将受伤的手指砍掉。但没有用,假如他不能在3个小时之内得到救治,残留的毒液仍然能置他于死地。而离他最近的医院,有3个多小时路程。
男人开始了一路狂奔。他要和死神争夺每一秒钟。
途中他突然听到有人高呼“救命”,声音颤抖恐惧。赶过去,需要穿越一个小峡谷。即使以最快的速度跑去,也需要十多分钟。男人的伤口在流血,蛇毒正在入侵他的脏腑。对他来说,每一秒钟都是那样宝贵。
可是他还是决定先去看看。他想假如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对方,那最好;假如对方的处境麻烦,那么,他就告诉对方自己被五步蛇咬伤,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得到治疗。他可以在抵达医院后,再找人前来援救。
可是当他到达出事地点后,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需要帮助的是一对夫妻,他们在山上迷了路,稀里糊涂地走到一个四周都是绝壁的断崖上。那是一块突起的相对平坦的岩石,往下,是万丈深渊。往上,是两米多高的崖壁。他们等于被困在半空。已经被困几个小时,继续下去的话,后果不敢想象。
拉他们二人上来,即便在平常,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何况男人已经受伤。
男人思考了几秒钟后,毅然做出一个决定:先救人!他用左手抓住岩石的缝隙,将身体挂在峭壁上,再用受伤的右手抓住女人,在下面的男人的帮助下,艰难地拉她上来。然后他休息了一会儿,再次探下身子,试图把那个男人也拉上来。
可是那男人的体重让他根本吃不消。剧烈的运动加速了蛇毒侵入身体的速度,他感觉天旋地转,几乎支撑不住。
他不得不放下男人,休息了一会儿。然后他再试,换了一个姿势。他用受伤的右手紧紧地攀住石壁,用左手紧紧地抓住了男人,手指喷出鲜血,将那块岩石染成红色。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将男人拉了上来。
他长舒一口气,躺在地上剧烈地喘息。这时的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站起来。他不知道经过这一番剧烈运动后,自己还能不能活着赶到医院。
可是继续躺在这里的话,他将必死无疑。
他挣扎着爬起来,向那对夫妻简单说明了一下情况,并用他们的手机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他告诉家人自己被五步蛇咬伤,让家人去山下的一个路口接他。然后他给那对夫妻指明了回去的路,再次一个人向医院奔去。
结果,他晕倒在路边。好在家人及时赶到,将他送进了医院。
当他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得救。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晚来一会儿,他肯定没命。由于耽误时间太长,蛇毒已经部分侵入体内,这让他右胳膊肌肉坏死。从此以后,他不能再从事任何高强度的劳动。
故事是真实的。男人叫赵明健,湖南张家界人。我极少被电视报道所感动,可是那天,我还是被那位相貌平平的男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有记者问他,在那种情况下,你为什么不顾自己生死,而向一对陌生人伸出搭救之手?
他淡淡地说,因为我正好遇上了。
什么是真男人?我想,在他争分夺秒地和死神赛跑的紧要关头,却能为两个陌生人停下脚步,这样的男人,是令所有人敬重的真正的男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
文中最后一小节有什么作用呢?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
“男人思考了几秒钟后”,到底他是怎想的呢?请用第一人称说出他思考的内容。
下面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他用受伤的右手紧紧地攀住石壁,用左手紧紧地抓住了男人,手指喷出鲜血,将那块岩石染成红色。”
文章的题目为“真男人的故事”,读完整篇文章后,你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真男人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