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后面的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蹴尔而与之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 ⑷贤者能勿丧耳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选文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与 (原文)形成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义”比“生”重要,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
C.《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由于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
D.选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中事件的看法。
材料链接:10月24日,38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急救中心司机兼急救员贾海波,出诊途中突发脑干出血。他强忍疼痛将患者安全送到了医院,自己却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实词。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
(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逆: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
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①人也。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②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⑤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佣直③,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④,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
【注释】①河东解:即河东解县。②菽;豆类的总称。 ③佣直:指劳务收入。 ④贞惠:此指廉洁。⑤役:差遣、使唤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侠躬履俭素(2)为官市马
(3)乃悉罢之(4)谓诸牧守曰下列句中与“侠亦不以入私”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B.以土砾凸者为丘 |
C.祭以尉首 | D.以其境过清 |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裴侠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以前专门给郡守捕鱼打猎的人,都被他撤消了。 |
B.文中引用老百姓的歌谣,是从侧面赞美裴侠的廉洁奉公,是世人的楷模。 |
C.裴侠之所以被称为“独立君”,是因为太守将他“别立”,与其他官员分开。 |
D.此文写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裴侠的事迹;二是世人对裴侠赞美和太祖对他的赏识。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译:
(2)去职之日,一无所取。
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乙】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 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11[郎中]宫廷的侍卫。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禁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①絷(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下列句中“之”与“召尊卢沙却之”中的“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 B.辍耕之垄上 |
C.悍吏之来吾乡 | D.殚其地之出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尊卢沙到达楚国的边境,自称要来当楚王的老师,被边关守吏送到朝廷上。 |
B.尊卢沙不愿意对楚国大夫和上卿瑕说来楚国的真实目的。 |
C.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 |
D.不到三个月,晋侯就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善夸谈善 :_________ ②瑕客之客:_______
③王曰:“然。”然:_________ ④劓而纵之纵: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1)王尚得奠枕而寝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