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
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四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现在)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材料二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怠。
——《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国维认为杭州成为元杂剧中心之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并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42中学生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某地拟举办“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旗帜。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三民主义中的内容。
(2)展览二: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下表是展览中体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重要成果的介绍。
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
理论来源 |
马列主义 |
① |
写入党章 |
② |
中共十五大 |
核心思想 |
③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地位 |
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
④ |
(3)展览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下是展览主题句: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者介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4)展览四:重大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上,先进中国人不断寻求真理、不断探索并创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思想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请根据结束语及所学知识,就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展重大理论成果提一条建议。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阅读材料一回答:
(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2)裱糊匠指的是哪类人?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3)你认为“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阅读材料二回答:
(4)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5)根据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战国时期、欧洲的十四五世纪、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