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外商和华商形成竞争共生关系 |
B.中国商人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经济命脉 |
D.西方在华商品都靠中国人经营 |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D.罗马帝国时期 |
英国为了打败日益发展的竞争对手荷兰,并力求保住开始建立的海上优势和争夺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对荷兰的战争,并最终获胜,夺取了海上霸主地位,建立了海权——贸易——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模式。英国对荷兰的胜利主要得益于当时英国()
A.社会制度的优越 | B.商业贸易的成熟 |
C.手工业的发达 | D.工业革命的成果 |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 B.注重买田置地 |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 D.注重多样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