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阿宠的春天
陈力娇
阿宠出生不到半年,就被送到煤井下,从此过上了暗淡无光的日子。
阿别很心疼阿宠,每天喂它草料时,都忘不了给它多兑些苞谷。阿别说,阿宠呀,虽说你叫阿宠,可是没人真正宠你呀,你知道你到井下意味着啥吗?就是你到死都得呆在这八百米深处呀。
阿宠像能听懂阿别的话,它抬头看了看阿别,不吃了,把头别到了食槽的这一方,眼里含着泪。那根拴在它脖颈的绳子,被它拉得直直的,像个棍儿,支在它和食槽之间,再也弹不回来了。
阿别就明白,阿宠是上火了。
上火的阿宠,任阿别再喂它什么都不会去吃了。
阿别知道了阿宠的脾气,从此不和阿宠说这样败兴的话了,他换了一种语气,像哄孩子一样对阿宠说,阿宠呀,你多幸福呀,有我陪着你,哪里找这样的好事呀,我要能再活十年,到时我们一起走呵,走呵,就不再回来了。
阿宠听了这话,果真不再耍脾气了,把它毛茸茸的头贴在阿别怀里,不住地拱动,还伸出舌头,去舔阿别苍老的胸脯。阿宠是一匹雪青马,白色重,青色少,像柔软的青白绸缎,均匀地披在它的身上。由于这一身好辨认的皮毛,它的命运注定在井下一生劳作。
但是,阿宠却瞎了。
终日不见阳光,阿宠的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阿别劝阿宠道,你别当回事呵,有眼没眼对你一样,你只负责拉车,我为你看路,我不会把你往坏道上领呀。阿宠唯有这一次没听阿别的,它躁动起来,嘶鸣起来。阿别的话音刚落,阿宠一个跳跃挣脱了缰绳,沿着它熟悉的巷道,一路狂奔。
阿宠毛了!阿宠不听话了!阿宠为自己的眼瞎痛苦了!矿工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嘻嘻哈哈去追,他们追了一个巷道又一个巷道,阿宠却仿佛和他们赛跑一样,在晕黄的灯光下灵便地时隐时现。其实阿宠的眼睛早在两个月前就模模糊糊了。
后面的人继续追着,呼啦啦几十号矿工,都是身强体壮,有井下工作经验的,可是任谁也追不上阿宠,到底是五分钟后,阿宠自己停了下来。阿宠刚停下,矿工们就傻了眼了,在他们刚才干活儿的地方,传来轰隆一声闷响,像海浪拍打礁石,直滚到他们脚下。
塌方了!!!
矿工们怔住了,愣愣地盯着战栗不已的阿宠,心哆嗦了。忽然有人大喊,阿宠呀,你如亲爹娘呵,家里还有老小呢,不然这会儿我们就成煤下鬼了!这话是阿别喊出的,阿别老泪纵横,他的话,让巷道里顿时叹息四起。
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没有粮食了,没有水了,阿宠也没草料了,更没有苞谷了。可是细心的阿别发现,巷道里有空气,因为他们并没感到窒息,却不知风从哪里来。
阿别吩咐矿工们找风源,有了风源就可能找到出口。
五个人开始行动了,阿别没让所有人一起行动,他想让大家保存体力,他们在井下还不知要呆多少天呢。有人往外打手机,但是信号不好。阿别就让所有人都把手机关了,节省电源,只留一部精良的随时与外面联络。子夜十分,一个叫阿炯的矿工终于和救援队伍联系上了。外面说,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确定方位,让他们坚持住。这话就是说,活命还很渺茫。
大家在巷道里坐了下来,阿宠也趴下了,阿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它。大家心里七上八下。找风源的人一出去就迷路了,到了晚上才摸回来。他们告诉阿别,这是一个老巷道,一时摸不清它通向哪里,如果当时阿宠把他们引向别处,一定会比这好找到出口。
阿别一听不高兴了,把头扭过去,不理说话的人,却把阿宠搂得更紧了。
夜晚来临,人们相继睡去,可是睡下不久,就都激灵醒来,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一晃,两天过去,救援没有进展,希望像撕破的纸屑,一点点飘落。许多人饿晕了,支撑不住了,已经有人把目光一次次集聚在阿宠身上。阿别明白大家怎样想的,但是那是他拼老命也不会让他们做的。
人们理解阿别的心思,没人率先行动,这让阿别很是慰藉。可是到了第五天,人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眼冒金花,奄奄一息。阿别与阿宠商量,他说,阿宠呀,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死去吗?阿宠没有回答,它也饿得虚脱了几次,没有力气回应主人的话了。
翌日清晨,饥饿如恶魔又一次降临。矿工们只剩下活命的欲望了。有一个人忍无可忍,手握尖刀爬到阿宠身旁,他面目狰狞,满眼贪光,可是他很快发现,不用他再费劲了,阿宠已为他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在一个煤坑边,阿宠的一条腿搭在坑沿上,嘴巴上有粘粘的未干的血痕,显然是阿宠自己咬断了大动脉,血像个小喷泉,汩汩地流淌,热气正温温地袅袅地向上盘旋。
那边,阿别的泪,把耳朵都灌满了。
(选自《天池》2010年第7期)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在阿宠看不见以后,阿别安慰它说要为它看路,而阿宠依然躁动和嘶鸣,说明阿宠已深深陷入失明的恐惧里,不能自拔。 |
B.阿别告诉阿宠说它到死都要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井下,阿宠就不吃食了,看得出来它是一匹有灵性的马,对未来很失望,希望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
C.阿宠对巷道非常熟悉,当它挣脱了缰绳奔跑的时候,几十个身强体壮、经验丰富的矿工也抓不住它。 |
D.“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保住了;但是连阿宠在内,五十条生命也濒临死亡”,既是对此前事件结果的交代,又为后面情节作了铺垫。 |
E.作者用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匹雪青马的悲惨遭遇,真实地表现了动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批判了人类践踏生命的行为。小说中的阿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小说中的阿宠有春天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
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
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
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
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 |
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
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
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
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
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
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桥话(节选)
茅以升
①大地上的一个障碍就是山与河。这当然是只对交通而言。至于对一个国家来说,山与河不但不是障碍,而且是富源所在。山河当然是可爱的。但是在要翻山过河时,它们就有些可怕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这样怕过的。他在《蜀道难》的诗里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他又在《横江词》里说:“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成昆铁路和长江大桥,他就要赞叹“多歧路,今安在”,“人生得意须尽欢……与尔同销万古愁”了。因此,造桥修路的人,确是立了功德。
②造桥就是斗争,就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敌人”是水、土、风。造桥时要使桥墩在水下深入土中,桥梁在空中架到墩上。深水、软土、暴风就都是难克服的障碍。再加上它们的相互影响,那就更成为巨大的困难了。这种相互影响,在我国诗文中,描写得很多。比如,关于水和土,就是“岸裂新冲势,滩余旧落痕”(唐太宗《黄河》诗),关于水和风,就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关于水和风土,就是“盘涡荡激,回湍冲射,悬崖飞沙,断岸决石(元贡师泰《黄河行》)”。如果翻一次山,过一次河,都觉得可怕,那么,在这样山中河上来造桥,需要和那里的水、土、风所作的激烈斗争,不更要把人吓倒吗?然而人是吓不倒的,他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战而胜之。对于深水,就利用“压缩空气”(风)来筑“沉箱”基础;对于软土,就利用“水射法”来下沉“管柱”;对于暴风,就把桥墩深埋土中,再加上面水压力,以求稳固。还可利用软粘土在管柱下面填洞,以防水漏;利用水面涨落,把船运桥梁,安装在墩上,利用“风锤”、“风钻”在钢梁上打“铆钉”,等等。总之,自然界的各种力,不管怎样厉害,它们彼此之间必有矛盾,只要善于运用,就可把桥造起来。大桥小桥同一理,不过繁简不同。大桥当然不就是小桥的放大,如果梁的长度加一倍,并不要墩的高度也加一倍,而是要把这放大尽量地缩小,使得大桥小桥各尽其美,“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这就要看造桥大师的心领神会和眼光手法了。桥工的值得惊叹,就在于此。
③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担负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它虽是人工产物,但屹立大地上,竟与山水无殊,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利于人类生存的,为繁荣滋长提供条件。桥也是这样。人类一有交通,就要桥,越是靠河的地方,人口越集中,桥也就越多。有了桥,人的活动就频繁起来了。它影响到一个辚的富强,成为“地利”的一个因素。自然界是最可信赖的,只要了解到它的规律,就可在宇宙间自由行动。桥也是这样。知道了它的规格,一上桥就准可同登彼岸。自然界是到处随时都美的,因为一切配合得当,缓急相就,有青山就有绿水,有杨柳就有春风。桥也是这样。如果强度最高而用料用钱都是最省的,它就必然是最美的,那里没有多余的赘瘤,而处处平衡。这样的桥就与自然界谐和了。就像宋秦少游词所说,“……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自然界是新陈代谢、万古长青的,尽管沧海桑田,但也有巍然独存的。桥也是这样。由于朝夕负荷,风吹浪打,必须材料坚实,结构安全,它才能站得起来 ,愈站愈稳,它就能长期站下去。因此桥是长寿的,比起其他人工产物来,它常是老当益壮的。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有时桥还在,但下面的河却改道了,或两头的山崩陷了,连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由此可见,桥在自然界中是既可利赖,而又是既美且寿的。它当然成为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甚至是和幸福不可分的了。
(选自《桥梁史话》)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
(2)千年古桥能载现代重车,还有什么其他古物能和桥相比呢?细读文章的第③段,概括出茅以升对设计造桥时具有哪些最现实的想法?
本文所介绍的是较为专业的桥梁知识,但如读完第二段这些最复杂的施工方法介绍之后,一般读者也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
凌可新
父亲喜欢喝酒,可是父亲从来也不喝好酒。他喝地瓜烧,就是市场上最便宜的那种,用地瓜干酿出来的。
我童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拉扯着我们兄妹二人过日子。怕有了后母,我们兄妹会受虐待,父亲一直没再娶。
一家的担子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白天上生产队劳动累个半死,收了工又得做家务,父亲忙里忙外,常常筋疲力尽。这时候,他就喝两盅酒。酒能舒筋活血,能解乏,还能把觉睡得踏实。睡踏实了,第二天才有力气做活。父亲喝的地瓜烧是用地瓜干换的散酒,三斤地瓜干就能换一斤,一斤能喝十天半个月。父亲说:“喝酒不是好习惯,可酒是我的血,没酒,血就干了。”我们小,不明白父亲的话。但我们愿意星期天给父亲换酒去。
父亲喝了酒,在油灯下,脸色就会红润起来,呼噜也打得响,靠着酒的滋润,父亲年年都出满勤,都能多分回家一些粮食。
在父亲手里,我们没有冻死没有饿死。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妹妹也考上了中专。而父亲却苍老了。尽管一天两盅地瓜烧滋润着他,他还是苍老了。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城工作,妹妹则到一所乡镇中学当了老师。不久又各自成了家。父亲的担子轻了。可依然还是喝地瓜烧。只是地瓜烧已没有了散装的,也不能用地瓜干换了。一斤装的一瓶一元左右,还是便宜。
我们劝父亲找个老伴过日子。父亲说:“老了老了,不找了。”劝父亲进城住。父亲不去,说“老了老了,离不开这片土了。”
这么又过了几年,那回回家,没来得及带酒,就到村代销点去买。点了几瓶,代销点的远房叔笑着说:“你买的酒还是你爹送来的呢!”
一问才知道,每回带的酒,父亲都送来代卖了。再细问,父亲竟一瓶也没留下。回家问父亲,父亲有些难为情。半天才说:“我寻思,酒是一样味儿。喝地瓜烧就成。”又说:“以后甭买好酒了,我不馋好酒。”我不信,还是买。可父亲还是送去代卖了。跟妹妹说了,妹妹力劝。父亲还是那样。我发誓一定要让父亲喝上好酒。
父亲六十大寿那天,我们一家都回来了,我带回一瓶地瓜烧。妹妹一家也来了,妹妹也带了一瓶地瓜烧。
我打开我带回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说:“爹,今儿是您六十大寿。您多喝几盅地瓜烧。”
父亲喝了,仿佛被什么噎住了。父亲捏着酒盅,不说话。
妹也打开她带的酒,给父亲满满倒了一盅。
过一会儿,父亲问:“儿子,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
我说:“地瓜烧呀。”
父亲摆摆头,说:“儿子,你是国家干部,你得诚实。”我低下头,说:“是茅台……”父亲又问妹妹:“闺女,你说实话,瓶里是什么酒?”妹妹说:“地瓜烧呀。”父亲摆摆头说:“你是教师,不能说谎。”妹妹低下头说:“也是茅台。”
父亲怔着,久久怔着,眼里慢慢湿起来。父亲起身,从柜里摸出两个红布包。他小心翼翼打开来,是两包人民币。父亲望着它们,轻轻说:“这两个包,一包是我这些年的血汗钱,一包是你们给我买的酒代卖的钱。你们都是出息人,都是在咱村学校出去的。我想拿这钱做件事儿。当初你们上学千难万难,这会儿的孩子娃也不易。我想把它们捐给学校。村里学校太旧了……”
父亲问:“你们同意吗?”
我们望着苍老的父亲,眼里也慢慢湿了起来。我们都争着点头。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他笑了。
我们也笑了。毕竟,我们终于让我们的父亲喝了一回好酒。
同样,父亲也让我们喝了一回好酒。
真的,那才是最香醇的好酒……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父亲”的形象。
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一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试探究其丰富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文学的生存
张炜
许多人心照不宣的,就是文学正在走向末路。我的看法不同,在我看来,今天同样有杰作,也同样有杰出的阅读者。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因为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所以文学也就永远年轻。以前,法国作家左拉遇到说文学要死亡的人,就憎恨,还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我现在能理解左拉的憎恨,但问题是今天这样问的人太多了,要恨也恨不过来,所以不应该恨而应该理解。
客观地说,从左拉的恨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文学非但没有死亡,反而印刷量翻了上百倍。虽说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不是一回事,但至少印刷量和品种是上去了。现在许多人提出一个理由,说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和一百多年前谈文学不能死亡不同,它的前提已经换掉了。实际上我们也没有生活在古代,没有生活在一百多年前,我们不知道那时候面临着怎样激烈的娱乐形式的挑战——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嘛。
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那些形式曾经怎样挑战文字阅读,要不这个问题也不会被提出来。其实电影和电视早就出现了,像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它们刚刚出现时,对人的诱惑力该有多大!那时的文学还不是同样生存和成长着,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它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和普及的时间远超中国,那里的文学发展得怎样?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看到新科技出现容易慌了一点。就像农村刚刚实现机械化的时候,村里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全村所有的孩子都不吃饭了,都跑到而街上去看它了。而现在呢,就算一辆宝马轿车,一辆十八轮大卡停在街上,孩子们都不看了,他们该吃饭吃饭,该喝水喝水。因为见多了就不奇怪了。我们现在对网络、大片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刚刚在村子里开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慢慢地,等到“手扶拖拉机”时代过去之后,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生命里面有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阅读,它和吃饭喝水一样,怎么会因为有一个新东西的出现就放弃了?
我们现在对文学有一种垂死绝望的感觉,一旦有这种感觉,也就没有爱了,也就不再爱自己的工作了。其实文学不会死亡的,我们微小的生命个体,哪能和伟大的文学去比呢?还有,文学边缘化的呼声那么高,可是文学怎么会边缘化?现在它边缘了,那它什么时候又中心过呢?文学不能当饭塞进嘴里,也不能变成一纸命令:但是它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生命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说它是边缘,那什么又是中心?如果把心放正,就会发现,文学还是装在心里。而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自古至今都是。
文学进入心灵,它的位置没有变化,将来也不会。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就认为文学边缘化了。人追求完美的恒念不变,对人性的好奇不变,文学固有的位置就不变。
(选自《21世纪年度散文选》,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生命和时间每天都在运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的杰作无论多么伟大,都不能完全代表今天。 |
B.作者理解左拉,是因为左拉的《我的憎恨》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
C.我们现在的阅读和娱乐发生了质的变化,不能以此断定文学的死亡。 |
D.文学给人心灵上带来的震撼力、在与结合的性质上,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 |
E.如果把文学当做更世俗的一种使用,那它永远是边缘的:一旦自己不读了,读得少了,或自己的孩子不读了,文学也就边缘化了。根据文意,下列的说法合理的一项是
A.印刷量翻上百倍,有力地说明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
B.“当年的法国也很热闹,还有红磨坊之类”,说明当年法国的文学是很繁荣的。 |
C.文中举“海明威的作品,在他活着时就被拍成了许多电视剧和电影”一例,意图是说明海明威的作品很受人欢迎。 |
D.和伟大的文学相比,我们的生命个体微小,所以文学不会死亡。 |
综观全文,概括出作者说的文学不会走向末路的理由。
结合文章,概括出作者心中真正的文学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 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 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在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 裙上,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 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 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 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 写下自己的名子,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 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