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间皮素是癌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其抗体可用于癌症的诊断。

(1)上图是制备       示意图;给小鼠注射的物质      ,在小鼠体内引发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的      免疫。
(2)与植物细胞工程相比,动物细胞特有的促融剂是    ,经过HAT和抗体检测阳性筛选后,获得的细胞的特点是                             
(3)图示过程应用了细胞工程的细胞融合技术和              技术。
(4)通过该过程获得的抗体与普通抗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用该抗体检测癌症的原理是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表是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的设计思路: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
处理情况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处理过的带落叶的土壤
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cm深的土壤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 灭菌 处理,尽可能排除 土壤微生物 的作用.
(2)探究土壤微生物中是否含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以 纤维素粉 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这样的培养基属于 选择 培养基.
(3)纯化菌种时,为了得到单菌落,常采用的接种方式有两种,即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并用 刚果红 (试剂)加以鉴别.当形成菌落以后可以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 透明圈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农作物秸秆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多种用途.在特定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的催化下,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分解为葡萄糖,经发酵后形成乙醇,再加工即可制成燃料乙醇,减少了人类生活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分析回答:
(1)欲从土壤中分离获取上述特定微生物,可采用稀释涂布法或 平板划线 法进行接种,所用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目的是只允许能产生 纤维素酶 的微生物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均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刚果红染料,若观察到 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 即可初步筛选到目的菌.
(2)某研究人员经上述培养获得了三种微生物(甲、乙、丙),现通过如下实验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纤维素酶的活性大小.
①将甲、乙、丙三种微生物经离心等方法处理后,制成酶浓度相同的纤维素酶提取液,取等体积的三种提取液分别与等量的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相同且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②利用 斐林 试剂检测产物中的葡萄糖,并通过比较颜色深浅程度判断酶活性的大小.
③实验结果如下:
甲提取液乙提取液丙提取液
颜色深浅程度 + +++ ++
注:“+”越多,颜色越深
由表分析,三种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活性不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或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 .其中产生酶活性最强的微生物是
(3)农作物秸秆除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外,还可用于培育蘑菇和生产沼气等.下图为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

水稻、杂草在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 生产者 .输入到鸭体内的能量除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用于鸭自身的 生长、发育、繁殖 等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连通可提高蔬菜产量,增产的原因最可能是 蘑菇产生的CO2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对农作物秸秆的充分利用可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聚羟基丁酸酯可被用于制造生物可降解塑料.如图是科研人员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以蔗糖为原料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备筛选碱性天然菌种的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 倒平板 .培养基中的蔗糖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 碳源 .该培养基除含有微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外,还应注意调整适宜的 PH
(2)为了获得纯净的培养物,实验用的培养基最好选用 高压蒸汽灭菌 法进行灭菌.
(3)为了检测菌液中活菌的数量是否适宜,可以采用 显微镜直接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 法进行计数,该方法计数的结果与实际数目相比 偏大(偏小) (偏大/偏小).
(4)为使微生物易于从发酵液中分离且达反复使用的目的,可采用 固定化细胞 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包埋法

[生物﹣﹣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
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三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
(1)案例l: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
设计思路: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
处理
情况不做处理的带落叶的土壤处理过的带落叶的土壤
将等量的带落叶的土壤,用带有编号的相同的塑料袋分别包扎好,并埋在5cm深的土壤中
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 灭菌 处理,尽可能排除 土壤微生物 的作用.
(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 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
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mL;从B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
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 (等量的)斐林试剂 ,并进行 水浴加热 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 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3)案例Ⅲ:探究土壤微生物中是否含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以 纤维素 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并用 刚果红 (试剂)加以鉴别.

由于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替代化石燃料的产品如燃料酒精、生物柴油、沼气等开发备受世界关注,有人想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其大致流程如图所示: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应该选用 纤维素 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分离这种水解酶的野生菌株一般从土壤中筛选,所需要的培养基为 选择 培养基,但现有野生菌株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
实验步骤:
①配置 固体 (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纤维素
②将野生菌株接入已经 高压蒸汽灭菌 法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对野生菌株进行 诱变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 刚果红 染料,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 透明圈范围大 (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
⑤分离、纯化菌种时为得到单菌落,常用 平板划线 稀释涂布平板 接种方法.
(3)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 酵母菌 ,生产酒精必要控制的条件是 无氧(密封、密闭)
(4)生产的酒精易挥发但又可溶于水,宜选用 水蒸气蒸馏 方法从酵母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