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尽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 “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第③段中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 ,其正确的写法是 。
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
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 |
刘老师的品质特点 |
刘老师笑谈残腿。 |
⑶ |
⑷ |
⑴ |
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
(2) |
学生沉浸其中,时而激动,时而悲痛。 |
|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
学生受到鼓舞,感到亲切。 |
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6分,每题3分)
(1)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北斗,国之重器
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
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
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 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⑤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救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
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短报文,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震、洪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丰富。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对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是以芯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的导航信号。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 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享单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 、 和 。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之重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C.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截至2019年底"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结合选文,解释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阅读《放牛》 一文,完成小题。
⑴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⑵记得这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把它叫“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⑶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⑷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⑸父亲又说:“太阳离西 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⑹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荒蛮的野山,父亲竟那样放心。
⑺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⑻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我追不上它我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⑼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⑽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⑾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了我。
⑿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他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约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⒀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⒁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⒂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⒃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⒄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爬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我哭出了声。A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⒅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好伙伴!
⒆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 。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B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 不时有一粒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⒇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21)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22)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23)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我找到了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踏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由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24)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25)我忽然明 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26)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27)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阅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对老牛的情感变化。
()—— 喜欢信任 ——()—— 悲痛 ——()第⑹中说,“父亲竟那样放心”,读完全文,你觉得父亲为什么放心?
请说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作用。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请在文中划横线的A、B两处中选择一处按要求进行赏析。
A.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动作描写)
B.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修辞手法)文中的“老黑”令人感动,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还说它能预测天气。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进行深入研究,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王丁和同事们继续照料淇淇,知道他与2002年7月寿终而死。“失去他就像失去了家里的亲人一样,”王丁说。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所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曾有一头白鳍豚和几头体型较小的江豚一起被转移到了相对封闭的保护区,结果将囤货了下来,而白鳍豚却死了。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
(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 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 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文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课外阅读。
寂寞的稻草人
李汉荣
(1)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A稻草人。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辛苦、太疲惫了。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2)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子。
(3)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晒童年。
(4)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温和的心肠。
(5)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6)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赶鸟的动作。
(7)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
(8)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9)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10)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候:“辛苦了,爹爹。”
(11)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12)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B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读者》2015年第七期,有改动)文中描写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
选文中划浪线的A、B两处的“稻草人”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A稻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稻草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第⑦节写“我”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第⑧节写“我的眼睛湿了”,是什么复杂感情让“我的眼睛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重点写的是“稻草人”还是写“父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