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张丽钧
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合欢花!玉簪花!
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它们接受这名字吗?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
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这是什么鸟呢?”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莫非,那苏轼也曾有过我这般的困惑纠结?看到不认得的花,问它:你是谁?咱们未曾谋过面哦,却为何对我这般笑脸相迎?听到不知名的鸟鸣叫,就猜:它一路呼唤着的,即是自我芳名了吧?——布谷不就痴情自呼吗?鹡鸰不就痴情自呼吗?
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万物间有千千结。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文章结尾说: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这种软伤害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请填空。
(1)高二才女给合欢花、玉簪花取绰号;
(2)                                 
(3)                                 
(4)众人围观鹩哥鸣叫。
联系上下文,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真恨不得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
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意蕴。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人说:人定胜天;严春友说:敬畏自然;周国平说:顺应自然;本文作者说:向“主人”(自然)致意。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选文阅读14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_____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按原文的内容横线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潮湿悦耳优美 B.润泽悠扬委婉
C.润湿清脆宛转 D.湿润清凉圆转

写风用“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因为( )

A.母亲的手有女性特有的细软,和春风相似。
B.母亲的手因劳动而变得粗大,它能包容一切,和春风相似。
C.母亲的手是对儿女的关怀的象征,春风也是这样。
D.母亲的手是轻柔的,温暖的,春风也是这样。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选文中分别找出写感觉的句子。(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A.写嗅觉的:_______B.写听觉的:_________C.写触觉的________
文中黑体的“斜”字与“全笼着一层薄烟”突出了春雨________的特点.
本文作者很讲究遣词造句,你认为文中的哪个词语用得非常好,写下来,并说明好在哪里。
词语________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阅读
月光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________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住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见过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甲)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________。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乙)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丙)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丁)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幽静  清幽  波涛汹涌  微波粼粼
B.清幽  幽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C.幽静  清静  波光粼粼  波涛汹涌
D.幽静  清幽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提出的,根据文意,它应当在文中的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A.(甲) B.(乙)
C.(丙) D.(丁)

这篇文章所写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的小路上、茅屋里、客店里,主要人物是________。
皮鞋匠兄妹从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答题不超过15字)
贝多芬为什么弹奏完第二首曲子就飞奔回客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A.介绍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经过
B.表现贝多芬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
C.反映贝多芬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D.说明贝多芬的乐曲受到普遍喜爱

语段分析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选出反义词搭配不当的一项

A.美丽——丑陋 B.愚蠢——聪明 C.骄傲——自谦 D.称赞——斥责

“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结合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A.皇帝 B.老百姓 C.小孩 D.内臣们

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文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语段分析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
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文段阅读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给这一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