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本文选自__________,标题中的“讽”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视之(仔细) B.时时而进(间或、偶然)
C.战胜朝廷(在) D.期年之后(几年)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 今齐地方千里    ________________
② 徐公不若君之美      ________________
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
④ 皆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成功劝说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明代王守仁《何陋轩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注】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阴暗潮湿。⑤桧:一种柏树。⑥莳:栽种。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⑧信:伸张。⑨化:教化
根据要求答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将其地②因之曰“何陋”③石穴而居之④记之以来者
(2)与 “守仁以罪谪龙场”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可以为师矣(《论语》) D.岁以大穰(《以虫治虫》)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翻译下列句子。
(1)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2分)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④自告者:自首的人。
下列句中 “以”与“以其子与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一战 B.扶苏数谏故
C.塞忠谏之路也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逃到华山脚下,依然勇敢地向山的深处走去,吃光了饼就挖草的根摘树上的果子吃,吃得一天要病十次好十次,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几个月之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但他不怕死,最后猛兽都服服帖帖地走了。
C.孟德后来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D.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的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其衣一刀十饼 易:②食其饼尽 既:
③德道本末具:④弱者侮见:
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视汝非恶人也。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填空:甲文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是;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执策而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B.求其能千里也燕雀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C.初不甚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无事然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执策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其道不物喜,不以己悲
C.驽钝材只辱于奴隶人
D.真不知马也真无马邪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比行百里始奋迅。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 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2)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3)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4)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2)壹:真是,实在。(3)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4)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林水源②有妇人哭于墓者而
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足外人道也②吾从北方闻子
B.①舅家见之②有妇人哭墓者而哀
C.①夫子式听之②人不知不愠
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属②使子路问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②,官无事③,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④也!”封之万家⑤。召阿⑥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⑦。昔日赵攻鄄⑧,子不救;卫取薛陵⑨,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⑩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齐国的一个城邑。②给:jǐ,指丰足。③官无事:社会平安无事,故官吏也清闲无事。④不事吾左右以求助:指不贿赂威王身边的人替自己说好话。⑤封之万家:封给一万家的租税的食邑。⑥阿:齐国的城邑。⑦贫馁:贫困和饥饿。⑧鄄:juàn,原是卫国城邑,后属齐国。⑨薛陵:齐国城邑。⑩誉:说好话。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
1)陟罚臧否 2)以陛下平明之理
3)毁言至 4)召阿大夫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于是群臣耸惧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关于治国,两个文段表达了哪 些共同的主张或做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共同之处:
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