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莫言小时候的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故事一:十几岁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第一人会去的。”
故事二:小时候相貌丑陋遭到村子里的人嘲笑,甚至挨打。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1)故事一告诉我们该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2)故事二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全面认识自己?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全面深化改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从宣布获奖那一刻起,海内外瞬间掀起了“莫言热”,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这也成为加快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
材料二:张学记,十八大代表,一位回国效力的高校学者,他潜心投入生物化学传感器件的研发,成为国际知名专家,并因管理能力突出获任跨国公司高管,事业处于“黄金期”却毅然回国,面对不解和责难他铿
(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2)一句“报效祖国需要理由吗”体现了张学记的什么精神。请问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材料一: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座谈会2013年9月1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张春贤出席并讲话。李源潮指出,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实施西部计划,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材料二:2013年9月24日,拉日铁路雅鲁藏布江一号特大桥铺轨,首次实现铁路横跨雅鲁藏布江。据悉,拉日铁路为国家I级铁路,全长253公里,列车运行时速将不低于120公里,预计2014年投入运营。
材料三:动人的歌儿唱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一场充满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晚会拉开帷幕。2013年10月15日晚,福清侨中新疆楼清真食堂和融侨楼四层多媒体大教室张灯结彩,欢声笑语,新疆班师生在这里欢度他们的传统佳节——古尔邦节。
(1)三个材料共同反映我国已经建立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2)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我们能实现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三点,3分)
(3)为了使不同民族的同学和睦相处,你能否给我们的同学提些建议?

材料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材料二:201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上述材料中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发展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有什么现实意义?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
(3)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你应该怎么做?(三点即可)

材料:2014年2月10日,“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等。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至少四点
(2)感动中国人物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得到怎样的回报?
(3)我们应该如何向“感动中国”人物学习?

材料一:小林看到同学买了一双名牌运动鞋非常羡慕,由于父母的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买了一双。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小林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中国近代画坛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徐悲鸿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视艺术为生命,始终如一,他数次去南洋,把全部卖画所得捐给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同胞。对于有才之士极力提携,推崇备至,而对毫无创造的因循守旧,以及抄袭剽窃、欺世盗名之徒则深恶痛绝,毫不客气。
(1)材料一中,小林的做法为自己赢得自尊了吗?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气”和“傲骨”?
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尊的人,需要做到哪些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