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的家庭教育。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在家庭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因为汉朝的家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汉朝的家庭教育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进入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的只有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
D.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虽现由衰转盛的趋向,但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
B.在汉魏六朝时期,形成了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和平民家庭教育三类家庭教育。
C.汉魏六朝时的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能够培养德才学识以满足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汉朝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
D.除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霍金——轮椅上的“爱因斯坦”
提起轮椅,中国青年人会立即想起张海迪,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科学巨子——史蒂芬·霍金。尽管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思想却飞越广袤的时空,迈步解开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爱因斯坦以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作为英国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的光荣在于他之前,只有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霍金的辉煌成就以及巨著《时间简史》,都是他在30余年的轮椅生涯中完成的。也许是“天妒英才”吧,霍金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患上了卢伽雷病(运动神经细胞病),使他不得不放弃剑桥划艇队舵手的位置,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这种病不断恶化使他的生活越来越麻烦,不能写字、翻书,只能把资料平铺在一张大桌上,靠驱动轮椅边转边看,后来一场肺病又使他几乎失声,必须通过一种语言合成器才能讲话,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做了无数次的讲演。霍金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但他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终究是他战胜了困难,而不是困难压倒了他。
《时间简史》是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该书回顾了有关宇宙的重大理论,探讨了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为统一的重力量子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人类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很难用几句话概括这本书,但是我相信,阅读它绝对是一种新鲜的感受。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时间,懂得了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含义。其实,我们自以为最熟悉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我们最不明白的东西,比如时间,单独讲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只是相对于空间才存在,而且它有一个开端,也会有一个结束。下面是从本书中选录的一段,作者以凝练而通俗的文字概括介绍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展轨迹。
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的观念告终。而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但是,只是对于头脑中仍有绝对时间观念的人而言,这才是佯谬。在相对论中并没有一个惟一的绝对时间,相反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依赖于他在何处并如何运动。
1915年之前,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而它们不受在其中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即便在狭义相对论中,这也是对的。物体运动,力相互吸引并排斥,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响。正如一个人不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不能谈宇宙的事件一样,同样在广义相对论中,在宇宙界限之外讲空间和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新的理解是我们的宇宙观的变革。古老的关于基本上不变的、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无限久的宇宙的观念,已为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将来终结的宇宙的观念所取代。这个变革正是下一章的内容。几年之后又正是我研究理论物理的起初点。罗杰·彭罗斯和我指出,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可推断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可能有个终结。
根据文章前半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霍金生平简价》。
要求:①有主要事迹,有主要成果,还有恰当评价
②要将下列词语组织成文:风华正茂、天妒英才、科学巨子、宇宙之谜、凝练
通俗、畅销世界。(词语顺序不限)
③上半篇约700字,要将它缩为150字左右。
作者列举一对双生子的事例,意在说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对下列理论作出的不同点作出简要说明。

A.牛顿运动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广义相对论:
D.重力量子理论:

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有()

A.文章开头说的宇宙之谜的“几何之舞”即霍金《时间简吏》阐述的内容,亦即“重力量子理论”。
B.无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是霍金的“重力量子理论”,都说明时间只是相对空间才存在,宇宙既然有个开端,也可能有个终结。
C.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可简缩为“观念为观念所取代”。前一个“观念”即宇宙会有终结的观念,后一观念即宇宙无限延伸的观念。
D.本文的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突出了霍金轮椅生涯的不幸遭遇,二是突出了霍金可与爱因斯坦媲美的光辉成就。这个标题也构成了本文结构的特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题。

东山魁夷
古老的装饰着墙板的房屋。城门钟楼的尖塔上是鹳鸟的巢。广场上的泉水。马车通过暮霭沉沉的石板路。马蹄下火花迸射。这是拜恩洲①的古城。
从品川车站穿过灯火管制的黑暗街道,到区公所领取应征通知书。走在雨后的道路上。
灼热的瓦砾、断落的电线、倒毙的马匹。黑烟。日蚀般的太阳。空袭下熊本的街道。
拖着母亲的灵车走在荆泽的都路上。风猛烈地吹着,初雪闪亮的富士山,浮现在澄碧的天空。
道路的回忆是无尽的。此后还要经历怎样的道路呢?舒伯特的歌曲集《冬日旅程》是根据缪勒的诗创作的,全篇描写了一个旅人在冬日的道路上踽踽独行的身影,咏唱着人生的寂寥。那首有名的《菩提树》则是一首乡愁之歌,通过一系列诗句,表现游子在冬天的旅行中,回忆起城门泉边菩提树叶子下面那令人销魂的场所。另一首《路标》描述了徘徊旷野的旅人见到路标,知道自己是走上了一条难以生还的路。旅人来到"旅馆",这是坟墓,"旅馆"的标记是送葬的蓝色花朵。他想在冰冷的卧床上休息一下疲惫的身体,然而遭到了旅馆老板的拒绝:"走,或者永远留下"。于是继续徘徊。这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冬日之路。此后,我艰难的踏上了缀满朝霞的初夏草原的道路。
那年秋天,我把《路》送到第六届“日展”上展出。纵长的画面,中央是一条灰黄的路,左右的田野和山丘一片青绿,天空狭长,呈现蓝色。我考虑这三种颜色在分量上的比重。作为展品,这是幅很小的画面,如果再放大开来,画面就会失掉紧凑感。我想使这幅画的画面得以充实,对这幅画来说还是必要的。
经过孜孜不倦努力的圆满而细致的制作,终于完成了。
这年我首次成为“日展”的审查员。这幅《路》的展出,受到众多的好评,获得了画坛和社会的承认。
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歧路,比起自身的意志来,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这种情况至今未曾改变,正因为我心中孕育着这种意志,要走过这条路,所以我才完成了这样的作品。不是吗?可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它的方向是早已定了型的。然而,这条路既不是被光芒炽烈的太阳映照的路,也不是被阴惨的暗影包裹的路,这是一条在熹微的晨光里默默地呼吸着的永生之路。(略有改动)
注:②拜恩州,德国最大的一个州,首府是慕尼黑。
①作者走过的"路",有哪几个阶段?(分项请加序号)
② "冬日之路"的特点是:
第三自然段用的都是名词性短语,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作一点联想,说说使用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文章末句的意思是什么?使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用马车通过石板路时"马蹄下的火花迸射",给拜恩城染上了生命的亮色。
B.作者倾其心血精心创作的参赛作品《路》,表达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正是作者人生之路的写照。
C.末段中说"我受到了更大外力的左右",在前文是有所铺垫的,如第二自然段对当兵经历的述说。
D.尽管人生之路,有时难免受到外力左右,但人的意志对人生道路的走向最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E.作者虽然经历了艰辛的生命之路,但意志没有动摇,所以本文始终贯穿着一种明快、达观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中外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风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封锁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第2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第3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第5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的文明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
长城□□□□□□□□□□□□□□□,而都江堰□□□□□□□□□□□□□(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西湖梦
①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②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轻松,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③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了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建成了这两条生命堤坝。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
④多年以前,西湖边也曾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⑤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了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的人生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
⑥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在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下,总体上走向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样,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作者认为,“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其原因是什么?请分两点简要概括。
为什么作者说白居易、苏东坡“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说:“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你怎样理解和评价这种“机智”和“狡黠”。
“机智”:
“狡黠”:
评价: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缘景而议,借白堤、苏堤赞扬了白居易、苏东坡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的人品和文品,否定了林和靖式的中国文人。
B.因为白堤、苏堤是“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因此被作者称为“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C.白堤和苏堤还不足以体现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整体情怀,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D.贫乐道的人生修养、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埋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使之日趋黯淡而走向不道德。

E.第五段末“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便把一切埋进一座座孤山”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旧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而是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像之小,据说是嫁接的缘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