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分)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三组实验:
第一组是: DDTT× ddtt → F1(自交)→ F2
第二组是: DDTT× ddtt → 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的纯合子
第三组是: 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
(1)第一组表示_______________育种方式,F2的矮秆抗锈病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 ,在培育中首先要应用_______________方法;然后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药剂)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组方法偶然出现矮秆抗锈病品种,是通过 产生的。此种变异和 、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右图是一个神经突触的结构。
⑴编号①是_________________膜,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此处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形成的电位波动称为_______________。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⑵编号②是_________________膜,突触小泡在此处破裂,可释放出_______________到突触间隙中。
⑶编号③是_________________膜,上面有各种特异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编号④是_________________膜,上面分布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酶,为神经冲动的传导提供能量。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需要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出抗虫基因,“放入”棉花的细胞中与棉花的DNA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⑴ 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切割抗虫基因所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此工具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中,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苏云金芽孢秆菌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获得抗虫基因常采用的方法是“鸟枪法”。具体做法是:用______________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__________切成许多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_______转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让它们在各个受
体细胞中大量______________,从中找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再用一定的方法把__________________分离出来。
⑶ 进行基因操作一般要经过的四个步骤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糖浓度过高,且血中胰岛素浓度也偏高,某研究室对一组过度肥胖的老鼠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给老鼠注入胰岛素,血糖浓度未下降;
②给肥胖老鼠先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再注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
请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分子结构属于,作用是,其作用过程属于调节。
(2)给肥胖老鼠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浓度仍未下降,说明
。
(3)阿司匹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能使老鼠体细胞恢复对
的反应
(4)该实验的设计不够严密,缺少一对照组,应如何设置对照?
.(9分)某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作了探究实验。
Ⅰ.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Ⅱ.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的刻度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试解释原因
。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其原因是。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4)请你设计一个坐标用于表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图(不要求画曲线)。
(8分)下图表示对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注: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请分别指出(1)~(8)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