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章丘人。高祖迪,以元帅右监军权济南府事,徙家济南。幼从其父学,年弱冠,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值县官捕蝗,移摄县事。久之,听断明允,其民相率曰:“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中延祐乙卯进士,首选,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选为监察御史。
中书参政杨廷玉以墨败,台臣奉旨就庙堂逮之下吏。丞相倒剌沙①疾其摧辱同列,悉诬台臣罔上,欲置之重辟。起岩以新除留台,抗章论曰:“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今以奉职获戾,风纪解体,正直结舌,忠良寒心,殊非盛世事。且世皇建台阁,广言路,维持治体,陛下即位诏旨,动法祖宗。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章三上,不报。起岩廷争愈急,帝感悟,事乃得释,犹皆坐罢免还乡里。迁中书右司员外郎,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
宁宗崩,燕南俄起大狱,有妄男子上变,言部使者谋不轨,按问皆虚,法司谓:“《唐律》,告叛者不反坐。”起岩奋谓同列曰:“方今嗣君未立,人情危疑,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大事寻定。中书方列坐铨选,起岩荐一士可用,丞相不悦,起岩即摄衣而起,丞相以为忤己。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修三朝实录。转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贫民赖以吐气。滹沱河水为真定害,起岩论封河神为侯爵,而移文责之,复修其提防,瀹其湮郁,水患遂息。
右丞相别里怯不花②为台臣所纠,去位。未几再入相,讽词臣言台章之非,起岩执不可,闻者壮之。俄拜御史中丞,论事剀③直,无所顾忌,与上官多不合。诏修辽、金、宋三史,充总裁官。史官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史成,年始六十有五,遂上疏乞骸骨以归,后四年卒。谥曰文穆。 (选自《元史·列传第九十六》有删减)
注:①倒剌沙,人名 ②别里怯不花,人名③剀,切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家济南徙:迁移。 |
B.趣有司具狱,都人肃然趣:通“促”,催促。 |
C.悉诬台臣罔上罔:迷惘。 |
D.丞相以为忤己忤:违逆。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起岩“论事剀直,无所顾忌”的一项是( )
①若得张教谕为真县尹,吾属何患焉;②不亟诛此人,以杜奸谋,虑妨大计;③起岩即摄衣而起;④搏击豪强,不少容贷;⑤讽词臣言台章之非; ⑥起岩据理窜定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起岩是政绩卓著的政治家和造诣极高的史学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权势,屡次为民请命;多次主持国史编修,亲自主持辽、金、宋三史的编撰。 |
B.张起岩有敏锐的洞察力。宁宗去世后燕南突发大案,他不墨守《唐律》,将诬告朝廷官员图谋不轨的男子治罪,稳定了民心,使京师的形势安定。 |
C.张起岩打击恶霸,造福百姓。在燕南廉防使任上,打击为害一方的恶霸,毫不宽容;又主持修治了危害百姓的滹沱河,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 |
D.张起岩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在担任修史总裁官时,有些史官故意炫才自以为是,编写内容失当,他依理修正,力求内容深刻丰富、理由充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臣按劾百官,论列朝政,职使然也。
(2)今台臣坐谴,公论杜塞,何谓法祖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善属文属文:写文章 |
B.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戾:违反 |
C.仁宗嘉纳之嘉纳:赞许并采纳 |
D.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权:权且 |
对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B.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C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D.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
B.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
C.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
(2)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宋·《栾城集》)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结交 |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成例 |
C.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藉:凭借、借助 |
D.佐当寇之韩、魏当:抵挡、抵敌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常为之深思远虑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
D.彼秦者将何为哉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
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
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
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
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②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③,异物间进,以顺适其意。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注]①狗屠:以宰狗为职业的人。②沉深:深沉稳重。③太牢具:指牛、羊、猪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善:好好地 |
B.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厌恶 |
C.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当:阻挡,抵御 |
D.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以顺其意。造:到访 |
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荆轲和而歌于市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
C.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D.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而乃以手共搏之 |
与“燕小弱,数困于兵”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B.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D.夫晋,何厌之有 |
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2)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延。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请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鄙人也 鄙:庸俗,浅陋。 |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
C.期而不来期:约定时日。 |
D.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趣:志向,目标。 |
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 B.①②⑥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看者也。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用∕断开)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与武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