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R(抗倒伏基因)和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1),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
(1)豌豆基因在玉米细胞中翻译的场所是 ,杂交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 。
(2)杂交细胞在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时含有 个A基因(不考虑变异),A基因复制的模板是 ,杂交细胞能够培育成F1植株的原理是 。
(3)若杂交植物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则杂交植物在 代首次出现性状分离,其中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所占比例为 。
(4)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的优点是 。(要求写两点)
图甲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有时多云)的变化过程,图丙和丁表示不同外界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分析:
37.在图甲a上发生反应的条件有。
38.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图来说明,原因是
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39.图乙G点与F点相比,叶绿体中H+含量较(填“高”或“低”)。
40.丙图中P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丁图中Q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
41.抗旱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系列生理特点。例如根系发达,并且根毛细胞液泡中贮存的氨基酸、糖类等代谢产物的浓度。
42.该植株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molCO2,在光照强度为X的光照下(其他条件不变),每小时净吸收0.07molCO2,若光照10小时,能生产葡萄糖__________g。若在光照强度为X/2时,光合作用合成量减半,则每小时净吸收CO2的量为mol。
下图是植物体根尖的有关生命现象示意图。甲图表示根尖的部位,乙图表示根尖相应部位的细胞,丙图数字表示细胞周期的两个阶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32.根部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乙图中的(编号);能观测到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部位是乙图中的(编号);有mRNA合成,但不进行DNA复制的部位主要是乙图中的(编号);
33.乙图中d细胞与其他部位细胞相比,细胞内结构明显较大;显微镜下b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34.生长素主要作用于乙图中编号的区; 如果将种植该植物的花盆横卧,一段时间后,根会弯向地下生长,这是因为远地一侧生长素含量,细胞生长相对较快所致。
35.乙图中c→d过程除表示了生长现象外还表示了细胞的现象,后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36.做用含32P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植物幼苗的实验时,含32P标记的离子进入根细胞的方式应为,吸收的32P在植物体内主要用于形成等物质。
逆境是指对植物产生伤害的环境,如冰冻、盐渍和干旱等,请根据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Ⅰ.农作物的生长直接受到冷害和冻害的影响。农作物冷害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在冰点以上低温时,构成膜的脂质由液相转变为固相,即膜脂变相,引起与膜相结合的酶失活。植物冷害的主要机制见下图所示。此外,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叫冻害。
冻害主要是低温形成的冰晶对细胞的伤害,细胞内结冰则对细胞膜、细胞器乃至整个细胞产生破坏作用,从而给植物带来致命损伤。请根据题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70.植物遭受冷害后有多种表现,以下各种表现中,哪些不是冷害的表现()
A.代谢紊乱 | B.离子泄漏 | C.光合速率减弱 | D.呼吸增强 |
71.喜温植物处于零上低温会受到伤害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冷害,原因首先是低温伤害了生物膜,此时受害植物膜的透性____________,流动性_____________。
72.为什么在低温条件下,不宜给作物施肥?(说出两个理由)、
。
Ⅱ.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是不一样的,受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双重影响。植物对逆境的抗性强,则植物的电导率低;反之,电导率就高。电导率可以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测出。现在有人认为脱落酸(一种植物激素)可以提高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力。请使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脱落酸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材料用品:生长在培养瓶中状态良好且一致的黄瓜幼苗10株、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测定电导率的装置、0.25mol/L NaCl溶液、蒸馏水。
7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向甲、乙两组黄瓜幼苗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0.25mol/L NaCl溶液;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预期结果及结论:
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65.玉米秸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66.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 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
67.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按功能分)应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
68.从生物体提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液的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技术。
69.发酵阶段选用菌种是,在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
酶在人类健康、工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述问题。
Ⅰ.某工厂生产了一种加酶洗衣粉,其包装袋上印有如下部分说明。
① 成分:含碱性蛋白酶等;② 用法:洗涤前先将衣物浸于洗衣粉的水内数小时。使用温水效果更佳;③ 注意:切勿用于丝质及羊毛衣料。洗衣后彻底清洗双手。请回答以下问题:
59.质检局针对该洗衣粉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是 。
60.一学生为探索该洗衣粉中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参考上述的实验材料及方法进行了有关实验,并把结果以下列曲线图A、B表示。
① 由图中信息可知,使用该加酶洗衣粉的最适宜温度约为 。
② 在O℃和75℃时,酶的催化效率基本都降为零,但温度再度回到45℃,后者的催化作用已不能恢复,这是因为 。
③ 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通过直接测定胶片上的蛋白膜 的时间长短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
61.该加酶洗衣粉是否能用于洗涤丝质及羊毛衣料?。原因是。
Ⅱ.固定化酶是从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东北农业大学科研人员利用双重固定法,即采用戊二醛作交联剂(使酶相互连接),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来固定小麦酯酶,研究固定化酶的性质,并对其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酶活力为固定化酶催化化学反应的总效率,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分析回答:
62.从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和应用范围的角度分析,甲图所示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3.乙图曲线表明浓度为________的海藻酸钠包埋效果最好。
64.固定化酶的活力随使用次数的增多而下降,由丙图可知,固定化酯酶一般可重复使用______次,酶活力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