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
|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
|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 D.确立党的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
|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
|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 |
| 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建立 |
|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我们的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下列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两者主要目的分别是改善外交关系与发展国内经济
②两者都起到了开拓市场、助推经济的作用
③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
④两者都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性质
|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缺乏计划性 |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 C.“左”的错误严重泛滥 |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