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2分)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二    (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2)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要成果?(2分)
材料三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破除传统陋习方面的三项措施。 (6分)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1100 年……
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年……
第二个寒冷期从一世纪到600 年……
第三个温暖期从 600 年到 1000 年……
第三个寒冷期从1000 年到1200 年……
第四个温暖期从1200 年到1300 年……
第四个寒冷期从1300 年到1900 年 ……
材料二:王俊荆在《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一文中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循环过程,战争数目以及朝代更替也是一个循环,气候的恶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王朝的统治基础。……我国历史上几次农民起义都是在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爆发后所进一步激起的。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远没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威胁之大)。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向南迁移,这样就会与中原王朝产生战争。”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我国古代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大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巍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在第二个寒冷期后半期,我国的历史发展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俊荆的基本观点?你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外交事务比以前各代有所增加,特别是清代后期,与世界很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交事务繁杂是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无法相比的。因此,有清一代外交机构的设立,亦与前代有所不同。清代前期,既保留了传统的鸿胪寺建制,又设立理藩院,会同四译馆管理外交事务,清代后期根据国内国际形式改革官制,先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在美国、西班牙等国的要求下于1901年7月24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具体负责外交事务,鸿胪寺与理藩院的外交职能相应转向国内。
陈彦辉《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严格述略》
材料二:在民国时期,有专门进行外交官、领事官的考试,既是为了给使领馆招募合格的官员,又是为了提高外交官、领事官乃至外交部官员的素质。应试人必须先通过外交部举行的甄录试,这意味着外交部对于将来的录取者有初审权。通过初审后便通知举行面试。面试有两项:一是作文,用中文和外文笔试;二是口试外语。甄录试及格者,由外交部咨送参加正试。
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志三》
材料三: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初年和清朝晚期外交方面的突出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政府时期外交建设方面的哪些现象?并列举民国时期重要的外交成就。(最少两例)
(3)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群像南京长江路292号这样,毫无遗漏地见证了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它完整地保存着如此众多的中国近代史的文物古迹,成为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最有力的物证。
材料三: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遇难同胞达三十多万。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中国近代百年史上有四个政权在此建都,请列举出在这四个政权的名称和建立者。
(3)请问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多少周年?日军进行如此野蛮的屠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材料 (14分)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图三: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联合声明圆满解决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为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2)为了保持香港地区的永久繁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重要的主张?请你简单地解释这一主张的含义。
(3)指出三个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分别是什么政府?在涉及民族利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时,他们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美国总统与议会议员均由选举产生。美国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员组成的国会。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二年。国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宣战权等。
材料三:据《华商报》消息,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请回答:
(1)依据对材料二的理解,概括说明材料一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两种民主制度在表现形式和性质上有何不同之处?(3分)
(3)材料三“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3分)
(4)从以上材料中你对民主发展历程有何认识?(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