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开始,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是
A.收复新疆 |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D.义和团运动 |
某生根据《中、英两国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图表信息得出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1750年(%) |
1750年(%) |
1750年(%) |
1750年(%) |
|
中国 |
32.8 |
29.8 |
19.7 |
6.2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A.中国手工业生产曾经世界领先
B.19世纪后期中国制造业发展艰难
C.工业革命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英国制成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 | 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
C.甲午战争的失败 | D.《辛丑条约》的签订 |
康熙帝(1662~1722年在位)为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下图所示斗争
A.推动了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 |
B.与平定“三藩之乱”同时进行 |
C.为打击噶尔丹分裂势力创造了条件 |
D.为我国东北边防带来了200余年的安定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 | B.唐都长安 | C.宋代东京 | D.明代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