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抗日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甲午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 D.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