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都可能是合理的政体。但是他又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 B.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
C.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 D.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的民生主张为()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
D.建立福利社会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第二次反思”评述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的失利证明其失败 |
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
C.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 |
D.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A.《时务报》 | B.《民报》 |
C.《新青年》 | D.《新华日报》 |
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 B.相对论 | C.生物进化论 | D.量子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