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种种公共之需。”孙中山的民生主张为( )
|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
|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自治 |
|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
| D.建立福利社会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 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 A.小篆 | B.隶书 | C.楷书 | D.草书 |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贾”的传统,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
|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
|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
| D.科举制度已经衰落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 B.郡县制度的发展 |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产生 |
2004年,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说:“台湾的民主发展与台海的和平稳定,一直备受国际关注。个人要代表我国政府及人民再一次表达由衷的感谢。面对海峡对岸持续增加的武力威胁,盼望国际社会继续关注并协助维护台海的和平与亚太地区的稳定。”这一演说()
| A.取得了国际势力对台湾独立的支持 |
| B.是对大陆“一国两制”的歪曲和误解 |
| C.逐步地改变了海峡两岸的力量对比 |
| D.严重违背了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