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
A.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 B.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
C.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 D.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A.科学发展有力推动了启蒙运动 |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18世纪近代科学开始兴起 | D.科学的力量已经被滥用 |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17 世纪和18 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 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中国人文资源的逐渐落后 |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 B.实行君主立宪 | C.学习德、俄政体 | D.建立民主共和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人最初的觉醒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出现的 | B.最初觉醒是指明清启蒙思想 |
C.最初的觉醒的是为了学习西方人权自由思想 | D.中国世俗理性觉醒较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