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议论文《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共8分)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可能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或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作者齐夫,原文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举野牛的例子论证“怕”会输得丢人的道理               
根据你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有滋有味的贫穷生活》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我读小学低年级时,大家都穷,很多孩子都吃不饱饭。
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因为那里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的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真有趣,真好玩。”见我赞不绝口,朋友就把那个西瓜面具送给了我。我喜不自胜,很郑重地抱回家给外婆看。“阿嬷,好不好看?”“哦,很有意思。”外婆也赞同地看着。
晚上睡觉时我把西瓜面具放在枕边,打算明天带到学校向同学们炫耀。可是早上醒来,一睁眼,发现枕边的西瓜面具已经无影无踪了。外婆去上工了,不在家,我没办法,只好上学去。
放学回家后,再问外婆:“阿嬷,我的西瓜面具到哪里去了?早上起来就没看到了。”“啊,那个啊……”外婆笑嘻嘻地让我看看玻璃盘子,“看,很好吃吧?”西瓜皮正腌在盘子里。
在穷人生活中,最要紧的是每天的饮食。屋子虽破,还能遮风避雨;衣服不求奢华,也不愁缺欠,总有表哥穿过不要的给我。只有饭是每天非吃不可的,因此外婆在吃的方面也就格外精明。
首先,外婆很爱喝茶。喝过茶就会有茶叶渣,她把茶渣晒干,用平底锅煎脆后洒上盐巴,就变成“茶叶香松”。如果在现在,可以打着富含茶素的“外婆香松”称号大卖特卖也说不定。
再就是鱼骨头。“鱼骨含有钙质,吃吧。”外婆这么说着,连很粗的鱼骨头都叫我吃下去。但总有些鱼骨头是肯定嚼不碎的硬骨头,像鲭鱼的骨头。每次吃完鱼肉后,外婆就把鱼骨头放在碗里,倒进热开水,冲成骨汤喝下去。这还没完哪,剩下的鱼骨头再晒干,用菜刀剁碎,压成粉,当作鸡饲料。其他还有苹果皮、有伤痕的蔬菜等等,都被外婆当作了鸡饲料。
外婆总是不无得意地说:“只有可以捡来的东西,没有应该扔掉的东西。”
说到捡来的东西,河滨“超级市场”每年都有一场美食盛会。那就是盂兰盆节。在九州岛,盂兰盆祭祀的最后一天有送神的“精灵流”仪式,就是在小船上载着鲜花食物,顺着河水漂流而下。
你大概已经猜到,从上游漂流下来的小船,当然又被外婆的木棒拦住了。外婆捞起小船,拿起上面的苹果、香蕉等水果。我是很想吃苹果、香蕉,可是第一次看到外婆这么做时,担心遭老天惩罚。“阿嬷,这是供给菩萨的东西吧?”“嗯。”“这样做不会遭老天惩罚吗?”“什么话?这样放任它们漂下去,水果腐烂了,会污染大海,也给鱼类带来麻烦。”她说着,捞起一艘艘小船,手不停歇地只顾拿起水果。“可是……”外婆继续说:“船上还载着死人的灵魂,不好好送回河里不行。”说着,又把小船恭敬地放回河里,并双掌合十说:“谢谢。”
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她每天早上供佛的食物从不马虎,即使这么穷,外婆对寺庙的捐献和佛事的供奉,也绝不吝惜。
如果有菩萨因为我们这每年一度的美食盛会而惩罚我们,会让人觉得菩萨没有菩萨心肠。
瞧,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一内容详写了哪二件事?请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补充叙述外婆是虔诚信佛的人?
从全文看,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怎么表现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外婆是个 的人。
简要分析:
体会文末“贫穷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所蕴含的情感,并简要说说它在本文结构上的作用。
⑴蕴含的情感:
⑵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囚绿记》(节选)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3.选文中作者紧紧扣住长春藤的“绿”来行文:→观绿→,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1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15.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句子,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了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16..第⑥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17.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④段“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一句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④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第⑥段“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⑴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⑵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⑶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⑷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⑸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⑹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⑺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⑻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⑼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⑽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⑾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⑿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⒀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概括叙述文章内容。

第⑷段中“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因为,“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是因为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④“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⑤“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⑥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⑦“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⑧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⑨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⑩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可用文中原词,也可概括
(3分) _————
谈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⑤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请找出来写在横线上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周末到洛杉矶的全美连锁商场——“价格俱乐部”给女儿买书。根据7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向我所做的简单描述,我挑了3大本估计她可能会喜欢的儿童故事书,就去交钱。
与往常一样,划完信用卡,从收款的墨西哥裔小姐手中接过机器打印出来的纸条,不多看一眼,就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抱起书就走人。可能因为出口处顾客太多,看票验货的白人小姐象征性地向我怀抱中的书瞟了一眼,就在我的收据上飞快地画一道表示“验讫、放行”的彩线,道了一声“祝你度过愉快的一天”,便又去招呼下一个顾客。
出了大门,刚走到停车场,我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手中的收据,发现总数居然是40多美元,再细看,原来是多算了一本书的钱。损失了10美元,我转身要去“理论”一番。身旁刚从国内来美国不久的小张却显得比我“深思熟虑”,她说“你已出了门,她们会承认吗?”是啊,以我们惯例的思维逻辑来推理,我又怎能证明我不是买了4本书,出了大门后私下藏了一本,然后再去找人家商场退钱呢?当然同来的两位小张可以为我作证,可天知道人家会不会说他们是我的“同谋”呢?不管怎么样,我飞快地在心里准备了一大堆说辞,准备找商场的“领导”,至少是经理一级的主管投诉一番,即使退钱不成,也得证明自己不是无理取闹。
然而,我所准备的大堆说辞居然一句都没能用上,门口看票验货的小姐在百忙中只看了一眼我的收据和书,就隔着人群向收银台方向大喊一声:“4号柜台,账算错了,退钱。”然后向我道歉,让我到柜台退钱。
因为是机器划卡和电脑计算,退钱要比收钱复杂点儿,得经过两道手续。但每经过一道手续,工作人员都为因此给我带来不便而诚恳地向我道歉。在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去怀疑我所担心而又无法证明的事。从商场出来,心情远比退回10元钱舒坦,其原因是在心里的天平上得到了人人所需要的基本心理砝码——信任。
当然美国这个社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撒谎在美国人看来是最要不得的恶习,犹如我们中国人看待偷盗一样,为人所不齿。正因如此,美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撒谎,正如我们中国人不轻易怀疑他人偷盗一样。所以,一般来说,你说什么,人家就信,除非有规定须出示证明。
一天傍晚,我开车到迪斯尼乐园接人。在迪斯尼停车场入口处,守门的白人小伙子把停车卡夹在我的车窗上,说:“晚上好,7美元停车费。”
我一边掏钱,一边说:“其实我只是来接人的。”
他一听马上就说:“OK,你不需要付钱。”说着,就给我换了一张免费停车卡。
其实傍晚到迪斯尼来玩的大有人在,他凭什么就那么轻易地相信我是来接人的呢?这种“轻信”的程度让人担心是管理上的漏洞。但当把我的“担心”拿出来与美国邻居路易讨论时,他却笑着说:“他们不会相信有人会为了7美元的停车费去撒谎的。”
仔细想想,路易也许是对的。美国是个提倡“信用”的社会,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济活动中都离不开信用。申请家用电话、管道煤气、电、水、租房等等,都需要个人信用。公司贷款、贸易资金往来等,更要资信担保。但所有的信用表现都会永远记载在每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底下。人的名字可以更改,但个人的社会保险号却是从一而终。一旦发现作假或诈骗,个人信用就彻底砸锅。到那时,在生活和事业中便会处处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正因如此,人人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记得1994年我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夏天到纽约旅游。那天特意去参观仰慕已久的大都会博物馆。门口售票处的牌子上明码标价成人票价——16美元;学生——8美元。
尽管我很清楚,美国人指的学生,不仅仅是在美国学习的学生,而且是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但我实在吃不准自己算不算是学生。访问学者平时也与研究生一起听课。可以说是学生,但又没有像学生一样交学费,也没有学生证。我有心省下8美元,可又怕售票员要我出示学生证。万一弄得让人家怀疑咱撒谎,既丢“人格”,又失“国格”。
踌躇良久,我想了个两全之策。我向售票小姐递出16美元,同时对她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学生,如果……”我的下半句话是,“如果访问学者也能够算学生的话。”
可她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面带微笑地问:“几个人?”
“一个。”我回答说。
她很快递给我一个做通行证的徽标和找回的8美元,并微笑着说:“祝你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全然没有顾及我一脑门子的“思想斗争”。
的确,那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愉快,不仅仅是因为欣赏了大都会博物馆的艺术和省下了8美元。
有了这种愉快的经历后,心里就时时想着珍惜它。就像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自重自爱一样。
事隔8年,去年夏天我带妻子和女儿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票价格依然如故,但我的身份已不再是当年的访问学者,而是挣工资的驻美记者。尽管我和我妻子从外表来看要充当学生绰绰有余,但出于对“信任”的珍惜,也为了自重自爱,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成人、一个儿童的门票。尽管多花了16美元,但心情与上次一样愉快,因为我没有辜负别人的信任。
从此,我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固执的想法: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作者在美国消费,无论少花钱还是多花钱,为什么心情都很舒坦愉快?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得到的信任用了哪几个事例?
在最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叙述一个“我“主动买了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学生票的事例?
找出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描写,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担心和顾虑?
为什么美国人都把个人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在你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交往中,你是如何看待信任的?请举一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