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 ?” 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③丞相府归马。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吾日三省吾身( ) (2)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将去,顾而谓曰( )( )下面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亡/马几何时矣。 | B.子亡马/几何时矣。 |
C.子亡马几/何时矣。 | D.子亡马几何/时矣。 |
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觉得(乙)文中哪个人物值得你学习?说说你的理由。
祁奚请老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 B.晋遂举解狐(推举) |
C.非子之子(你) | D.孰可以为国尉(谁) |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 | B.大公无私 |
C.坦率正直 | D.谦虚谨慎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④;嫁女者五十千⑤,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⑥。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⑧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⑨,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⑩,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②负郭:靠近城郭。负,背倚。③常稔[rěn ]之田:常熟之田,良田。稔,庄稼成熟。④缣[jiān ]:细密之绢。⑤千:一千钱为一贯。⑥斛[hú ]:古代量器,以十斗为一斛。⑦沛然:充裕的样子。⑧屏:指罢官或离职。⑨参大政:指导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⑩修其业:指主持义田之事。(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平生好施与 ( )
②日食 ( )
③尝有志于是矣( )
④及参大政( )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既而为西帅 ②及为相 |
B.①以其所入②以衾拥覆 |
C.①而终其志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
D.①此其大较也②常蹲其身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 虽 位 充 禄 厚 而 贫 终 其 身。翻译句子。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本文是钱公辅为范仲淹立的碑,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子无敢食我也。(无:)
⑵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逆:)
⑶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遂:)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A、要求,请求 B、寻求,寻找 C、帮助 D、需求,需要
⑵虎以为然( )
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 D、然后为下列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它们,代百兽 | B.它,代老虎 | C.它,代狐狸 | D.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
⑴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⑵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⑶兽见之皆走( )选择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项。
⑴天帝使我长百兽( )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带领着百兽。
⑵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从寓言中可提炼出一个成语,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
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古今词义。
⑴子无敢食我也。子:古义 今义
⑵兽见之皆走。走:古义 今义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读选文,回答问题: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给下边的字词注音。
潴( ) 躬( ) 胼( ) 胝( )解释下边的词语。
(1)执一:
(2)掌故:
(3)相度:
(4)咨询:翻译下边的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为什么说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用课文原句回答。
治水要防止哪些现象?用课文原句回答。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划线的字。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C.父/利其然也 |
D.余闻之也/久 |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