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二年卒,年七十五。赐葬祭,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不碑所识:认识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不问宥:宽恕
D.二年卒,年七十五居:过了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B.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C.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
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D.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

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
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

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及课文所学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10分)
(1)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2)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监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马文升,字负图,相貌奇异,很有力气。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依法裁处奸邪,名声很大。成化初年,被征召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满四作乱时,马文升凭借所记功劳提拔为左副都御史。赈济巩昌、监洮的灾民,抚慰安顿流亡百姓,成绩显著。当时,在黑水口打败袭扰之敌,又在汤羊岭打败他们,刻石记功后返回。提升为右都御史,总管督率漕运事宜。淮安、徐州、和州三地发生饥荒,他从江南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两盐价银赈济灾民。孝宗即位,被征召拜官为左都御史。弘治元年马文升上书条陈十五件事,经过讨论后全部付诸实行。孝宗效仿古天子亲自耕种藉田,教坊就向孝宗进献杂戏。文升严肃地说:“天子刚刚登基应当让他懂得农事的艰难,你们演戏是什么意思?”立即呵斥他们离去。第二年,担任兵部尚书,依旧督率团营。天下太平的时间已经很久,使得军政荒废松弛,西北少数民族不时到边塞附近窥伺。文升严格考核各个将校,罢免了三十多个贪婪懦弱的将校。奸人对他十分怨恨,夜间拿着弓箭守候在他的门口,有的写了诽谤信射到东长安门内。马文升治理兵部十三年,尽心于军务,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方面,多次上书陈述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即使不在职责范围内,马文升也会言无不尽。他曾经认为太子年龄到了四岁,应当尽早晓谕教诲,请求选择敦厚谨慎、老成持重、精通典籍的人,由他们教育扶持太子,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山东大旱,浙江及南京闹水灾,文升奏请皇帝命令有关部门赈济抚恤,操练士卒以备不测。都被孝宗采纳。马文升在朝廷官员中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地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吏部尚书屠滽被罢免,倪岳代替屠滽,倪岳死后,用文升代替他。南京、凤阳刮大风、下大雨,屋子被毁坏,大树被拔起,文升请求皇上减少宴饮撤去歌舞,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开御前讲席,杜绝宴会游乐;停下不亟待解决的事务,停止额外的织造;赈济饥民,搜捕盗贼。后来,文升又上书谏论吏部掌管的十件事。文帝都加以赞扬并采纳。正德年间,朝政被宦官把持,文升年迈,接连上疏要求回乡,皇上答应了他。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正德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文武兼备,擅长应付事变,朝中的大事常常等待他来决定。镇守边关有功,外国都听说他的名声。特别重视气节,磨砺自己端正不苟的品性,一生走正直之道。死后一年多,盗匪到了钧州,因为文升的家在钧州,就离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语在《西域传》。至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其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诏曰:“楼兰王安归尝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汉书卷70傅介子传)
①龟兹qiū cí: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②楼兰:西域古国名,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若羌县北境。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其王教匈奴杀汉使遮:拦截
B.王服谢:谢罪
C.于是,遣之白:明白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赍:携带

与“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中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胆识和智慧的一组是( )
①大兵方至,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
②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③匈奴使从乌孙还,在此
④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
⑤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
⑥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4分)
②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4分)
③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停止,结束
B.毋妄言,矣族:灭族
C.梁以此籍奇:奇特
D.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告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吾属皆且之虏矣
B.彼可取代也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C.梁召故所知豪吏度我至军中,公
D.不能办,此不任用公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翻译下列各句
(1) 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宫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以与推戴功,右中允擢:担任
B.遇中宫为僧者故:原先的、原来的
C.失机问大辟坐:入罪、定罪
D.友人钱澄之,亦金陵客:做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杨嗣昌劾下狱父母宗族,皆戮没
B.吾缁乎共乏困,君亦无所害
C.求忠臣必孝子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
D.辟河南巡抚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以智的父亲曾任湖广巡抚,被杨嗣昌弹劾而获罪,因为方以智血疏申冤才获释。
B.阮大铖当权,由于原先结下仇怨,想找借口杀方以智,使他在南都不能久留。
C.桂王在肇庆即位,任方以智为右中允。罢相之后扈王多次征召,他均称病不就。
D.方以智在平乐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方以智逃出来当了和尚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3分)
(2)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文言文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下列句中加点词中的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百余骑 B.数项王
C.以身蔽沛公 D.请以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击沛公于坐不如善遇之
B.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
C.臣与将军戮力攻秦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若属皆且所虏何辞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召贾人曰:“卿钥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无私,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于占对闲:空闲
B.卿钥置何处恒:长久
C.昔于公断无私狱:监狱
D.高门以待封辟: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有告盗牛吾还也
B.盛言孟氏倚权侵虐状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庆疑之,召贾人曰令张良留谢
D.庆贼是乌合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1.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2.言毕,令笞杀之
3.每欲出行,常自持管钥 4.沙门乃真盗耳
5.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6.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A.1 2 4 B.2 3 5 C.4 5 6 D.2 4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中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盗,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翻译选文中划线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3)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