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帝曰:“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帝议立皇后,参知政事赵安仁谓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帝虽不乐,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与王钦若从容论大臣谁为长者,钦若欲排安仁,乃誉之曰:“无赵安仁。”帝曰:“何以言之?”钦若曰:“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尝谕王旦曰:“闻安仁在中书不亲事,奏对亦未尝有一言,可罢之。”旦对曰:“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无异议,是有执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旦欲引李宗谔参知政事,尝以告王钦若,钦若唯唯。宗谔家贫,禄廪不足以婚嫁,旦前后资借甚多,钦若知之。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钦若因密奏:“宗谔负王旦私钱,旦欲引宗谔参知政事,得赐物以偿己债,非择贤也。”明日,旦果宗谔名闻。帝变色,不许。
帝尝《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校之?”旦遂止。钦若退,遽密以闻。已而帝谕二府曰:“前赐诗,微钦若言,几众笑。”旦唯唯。
七月辛亥,飞蝗过京城。翌日,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王旦曰:“蝗出灾,灾弭,幸也,又何贺焉?”众力请,旦固称不可,乃止。于是二府方奏事,飞蝗蔽天,有堕于殿廷间者。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此,岂不为天下笑邪!”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伪,固亦难知情:性情
B.禄廪不足以婚嫁给:供给
C.天子诗,岂当校之格:纠正
D.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进:进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无赵安仁 ②使百官方贺而蝗
B.①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 ②前赐诗
C.①微钦若言,几众笑 ②蝗出
D.①旦果宗谔名闻 ②帝尝《喜雪诗》赐近臣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B.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C.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D.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曾想罢免赵安仁,王旦陈述自己了解的实情,使皇帝改变了态度。
B.王旦向李宗谔借了很多钱,但引荐李宗谔为参知政事,却与借钱一事无关。
C.皇帝写诗用韵有误,王钦若阻止王旦禀奏更正,是为了邀功争宠。
D.蝗虫为害,竟有大臣借机向皇帝献媚,王旦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称许。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②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称其能而情实排抑”的一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君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注释】
1.孤,指幼年丧父。
2.书舍,即学堂。
3.以上三个“书”字都作“学”解。这是极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见于先秦古书。耳,此外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不常用。
4.龀,儿童换齿。童龀,此处即指儿童。嶷(nì),年幼聪明。
5.安丘,地名。
6.郑君,指东汉末的大学者郑玄。
7.蹑屣:穿鞋。因为古人出门才穿鞋,所以说“蹑屣千里”,就是远行千里的意思。
8.东家丘:孔子的西邻不识孔子之贤,鄙称孔子为“东家丘”。事见《孔子家语》(待核查)。文中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不识自己身边的贤人。
9.规,此处是求的意思;所规即所求。这是不常用的义项。
10.辞谢,承认错误,道歉。这也是不常用的义项。
11.此处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错字(详见吴金华:《三国志校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9、80页)。以书相介,就是写了一封介绍信。此处的“书”是书信的意思,看原文的下文(试卷中未引出)即明。出题者理解为书籍之书是完全错误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安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论衡·福虚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人也。子寿。寿字伯考,善文章,以廉能称,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时,冀部属郡多封诸王,宾客放纵,类不检节,寿案察之,无所容贷。乃使部从事专住王国,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动静失得,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于是藩国畏惧,并为遵节。.视事三年,冀土肃清。三迁尚书令。朝廷每有疑议,常独进见。肃宗奇其智策,擢为京兆尹。郡多强豪,奸暴不禁。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各相检敕,莫敢干犯。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史,皆愿效死,莫有欺者。以公事免。
复征为尚书仆射。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威倾天下。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是时宪征匈奴,海内供其役费,而宪及其弟笃、景并起第宅,骄奢非法,百姓苦之。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厉音正色,辞旨甚切。宪怒,陷寿以买公田诽谤,下吏当诛。侍御史何敞上疏理之曰:"臣伏见尚书仆射郅寿坐于台上,与诸尚书论击匈奴,言议过差,及上书请买公田,遂系狱考劾大不敬。臣愚以为寿机密近臣,匡救为职。若怀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宗庙,岂其私邪?又台阁平事,分争可否,虽唐虞之隆,三代之盛,犹谓谔谔以昌,不以诽谤为罪。请买公田,人情细过,可裁隐忍。"书奏,寿得减死,论徙合浦。节选自《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放纵,类不检节类:皆
B.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迁:升官
C.又徙督邮舍王宫外徙:迁移
D.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赍:把……作为见面的礼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是时大将军窦宪以外戚之宠以安宗庙,岂其私邪?
AB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虽唐虞之隆……不以诽谤为罪寿虽威严,而推诚下吏
C. 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郅寿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寿案察之,无所容贷。②视事三年,冀土肃清。③三辅素闻寿在冀州,皆怀震竦。
④宪尝使门生赍书诣寿,有所请托,寿即送诏狱。
⑤前后上书陈宪骄恣,引王莽以诫国家。
⑥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郅寿孝廉出身,以廉能见称,执法严明,其智策颇为皇帝赞赏。从冀州刺史断续作官到尚书仆射,名望较高。
B.郅寿多次向皇上报告窦宪的骄恣行为,并把他同王莽相比较,可惜最终没能惩治窦宪,反被判当诛,在何敞的帮助下,才得以流放合浦。
C.侍御史何敞认为,郅寿找机会讽刺窦宪的不法行为,也可算是份内的事。如果他不说,才不对呢o
D.郅寿在冀州管束诸王时,严于执法,不仅令藩国害怕,就是三辅高宫,也心怀震竦,各自收敛。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实时骑驿言上奏王罪及劾傅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寿以府臧空虚,军旅未休,遂因朝会讥刺宪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为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暹佐琛知后事知:主持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殷勤:热情周到 D.两人掣裾而入掣:牵,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崔暹被高欢父子信任器重的一组是()
①辟为开府谘议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
4.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因为弟弟高琛无
暇处理事务而委之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推荐的邢邵在世宗面前诋毁他,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因此,他更加受到世宗的器重。
C.崔暹敢于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但没有责备崔暹,反而在给邺下诸位权贵的信中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们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对世宗的过错常严肃而无保留地指出,世宗也因此改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