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论曰:孔子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诚以负荷之寄,不可以虚冒,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延、光之间,震为上相,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可谓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体矣。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节)
[鳣] (zhān):俗称小黄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武高其节高:高贵 |
B.不亦厚乎厚:丰厚 |
C.诸儒称之称:称赞 |
D.诚以负荷之寄诚:确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谓无知徐公何能及君也 |
B.暮夜无知者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C.代刘恺为太尉窃为大王不取也 |
D.则将焉用彼相矣割鸡焉用牛刀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震出身于名门,其八世祖被封为“赤泉侯”,父亲杨宝在哀、平二帝时,隐居民间,教书为业。 |
B.杨震赴郡途中路过昌邑,举荐故人荆州秀才王密任昌邑令,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但却被扬震拒绝, |
C.杨震任职太常寺之前,太常博士选拔举荐人才大多不根据实际才能,而杨震到任举荐了一批名士。 |
D.杨震拒绝任用李常侍之兄及皇后兄所荐亲信,但此二人随即被司空刘授征召,很快又被破格提拔。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就,卒于家。
译文:
(2)宝乃自往候震日:“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复 奏 请 采 录 《永乐大典》 逸 书 上 览 奏 异 之,全都表现朱筠文名显赫的一组是()
①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②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③俱慕从先生游④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⑤俗流不敢至其门⑥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A.①②⑤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②④⑥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少时才智超群,文名显赫,深受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他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不愿出去做官。 |
B.朱筠以文字训诂为经学之根本,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全安徽、福建的读书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 |
C.朱筠性格刚直,奖掖后进。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性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
D.朱筠兴趣广泛,他爱好金石文字,通晓书法,藏书万卷。家中常常客朋满座,谈辨倾倒一世。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⑵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⑶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按要求对下面句子的不同句式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遂见用于小邑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童子何知
④访风景于崇阿⑤此小大之辩也⑥奚以知其然也
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而刘夙婴疾病
(1)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2)宾语前置句:
(3)被动句:(4)判断句:
文化经典阅读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可以寓意于物寓:寄托 | B.亦聊以寓意焉耳聊:姑且 |
C.然至其留意而不释释:解释 | D.然去而不复念也去:消失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以有尺寸之地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C.然为人取去为天下笑 | D.譬之烟云之过眼始臣之解牛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A.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函梁君臣之首 |
B.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忧劳可以兴国 |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以无厚入有间 |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解释加点词:虽然:难为:视为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