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通常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序号 |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g |
温度/℃ |
二氧化锰用量/g |
氧气体积/ml |
反应所需时间/s |
① |
5 |
12 |
20 |
0.2 |
125 |
11 |
② |
30 |
12 |
20 |
0.2 |
125 |
2 |
③ |
30 |
12 |
40 |
/ |
125 |
148 |
④ |
30 |
12 |
90 |
/ |
125 |
82 |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 有关;
(2)通过对比实验 (填两个实验序号)可知,化学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是 。
(3)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最合适的条件是 。(填实验序号)
图A所示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集气瓶中装入少许水,会使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烟状物迅速溶解)。
(1)实验原理: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密闭的装置内,由于被消耗,生成固体物质,该装置内气体压强。
(2)实验探究:
第一步:集气瓶装入少许水,然后将集气瓶空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 ①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②该实验证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同时也证明了氮气有哪些性质?(写一点)
(4)反思与评价:①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 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讲一点)
②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B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5)拓展迁移:
已知: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固体),能否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填“能”或“不能”),理由。
如图所示,指出A、B、C处出现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1)图中实验装置的目的是。
(2)写出以下几处发生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A:,。
B:,。
C:,。
津津同学为弄清锌有哪些物理性质,从普通五号干电池中取出锌皮进行下列实验,请填写:
实验方法 |
实验现象 |
由此得出锌具有的物理性质 |
1.细砂纸打磨锌片后,观察它的颜色和光泽 |
||
2.试试它是否易被弯曲、折断 |
||
3.用手拿锌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 |
||
4.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导电性 |
||
5.用磁铁吸引锌皮 |
工业上用氨碱法制纯碱,制取过程如下:
(1)上图中①是
(2)上述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为
(3)制取过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较多的氨气,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其原因是:
(4)但工业上不能用氨碱法制取碳酸钾,只是因为在溶液中
A.KHCO3溶解度较大 | B.KHCO3溶解度较小 |
C.K2CO3溶解度较大 | D.K2CO3溶解度较小 |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以食盐、水、氨气、二氧化碳为原料,先制得碳酸氢钠和氯化铵,进而生产出纯碱。表格中是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0 |
20 |
40 |
60 |
|
碳酸氢钠 |
6.9 |
9.6 |
12.7 |
16.4 |
氯化钠 |
35.7 |
35.8 |
36.6 |
37.3 |
氯化铵 |
29.4 |
37.2 |
45.8 |
55.2 |
⑴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对 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⑵要使氯化铵饱和溶液中的氯化铵结晶析出,在 (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进行比较合适。
⑶写出“侯氏制碱法”制碳酸氢钠的方程式
⑷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
A、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选为起始原料使用 B、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
C、反应不需要加热 D、副产物不会造成污染环境
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