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配制50克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图是小军实验操作过程示意图:
(1)图中一处明显错误的操作是 (填序号),改正操作后,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2)图①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
(3)配制时应选择 (填“10” “50”或 “100”)mL的量筒来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4)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来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15%的氯化钠溶
液 g.
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废旧塑料制品和橡胶轮胎等含碳废物如何变废为宝,是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的目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新技术。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374℃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
在超临界水的环境中,含碳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无机物保留在残余物中,随后被去除。由于该过程中不使用氧气且温度相对较低,因此不会形成有害气体。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有 (填1种即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超临界水与液态水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B.将气态水升温或加压一定使水分子间距离变小
C.超临界水是由液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混合物
D.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方法比焚烧法更环保
(3)氢气和甲烷都是清洁能源,写出甲烷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充分燃烧1g氢气或甲烷释放的热量如图所示,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 (写出1点即可)。
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Ⅰ.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
① |
② |
装置 |
|
|
现象 |
试管内壁有水雾 |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
[解释与结论]
(1)②中现象说明有CO2产生。CO2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Ⅱ.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⑧的配方蒸制8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
第1组 |
第2组 |
|||||||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
配方 |
面粉/g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50 |
酵母/g |
0.75 |
0.75 |
0.75 |
0.75 |
0.75 |
0.75 |
0.75 |
0.75 |
|
蔗糖/g |
0 |
0 |
0 |
0 |
5 |
5 |
x |
5 |
|
丙酸钙/g |
0 |
0.06 |
0.10 |
0.15 |
0 |
0.06 |
0.10 |
0.15 |
|
开始发霉时间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
[解释与结论]
(3)设计第1组实验的目的是 。
(4)第2组,⑦中x为 。
(5)对比第1组、第2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6)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
步骤及现象 |
|
Ⅰ.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別浸入80℃热水中(如图所示)。白磷、红磷均不燃烧 Ⅱ.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不燃烧 Ⅲ.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
(1)Ⅰ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Ⅱ和Ⅲ,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从如图选择仪器,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1)需要称量NaCl的质量为 g。
(2)量取水用到的仪器有 (写名称)。
(3)从配好的溶液中倒出10g,其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
补全实验报告。
装置及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
|
(1)向1中滴加 溶液 |
铁片上附着红色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
Fe的金属活动性比Cu的强 |
(2)向2中滴加盐酸 |
固体减少,得到黄色溶液 |
化学方程式:
|
|
(3)向3中滴加足量盐酸 |
|
Ca(OH)2能与盐酸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