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加点字词。
(1)有嘉肴   (2)不知其   
(3)然后能自强   (4)教学相  
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处朗读节奏,划两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尤美  

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山之僧智仙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修之来此

C.名之者谁?

遂书以名其亭焉

D.山水之乐

乐其地僻而事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周望②数为余言,傅金吾③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④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⑤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⑥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勒:压抑。②周望:袁宏道的朋友。③傅金吾:姓傅的宫廷侍卫。④玉照堂:张功甫的园林名。⑤夕舂:夕阳的代称。⑥游客:袁宏道在本文中的自称。

(1)给加点字注音。

①水中藻、荇交横  ②周望数为余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怀民亦未寝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盖竹柏影也  

⑤今岁春雪甚盛  

⑥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竞不忍去。

(4)甲乙两文中都各有一个“乐”字,请比较其含义上的异同。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安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通“弆”( 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食:吃)

D.杖汉节牧羊(杖: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始以强壮出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闸明了“义”重于“生”,在闸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拓展探究。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髙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从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瀬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沱江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汉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②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 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 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 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