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说说文章为什么以“雪地里的迎春花”为题。
父亲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为什么要“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
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概括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为什么念许多遍?
结合全文,理解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表现的主题。(4分)
请你对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句子的表达效果加以品析。
(1)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
(2)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4分)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4分)
《番鬼托梁》
1898年法帝国主义入侵湛江,湛江人民义愤填膺,高举反帝旗帜,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历时20个月的抗法斗争,震惊中外。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发泄心中的愤怒,湛江的建筑工匠,别出心裁,把民间习惯镇压于房梁之下的妖魔木俑,改为法国侵略者,把反帝爱国的情怀,寄寓于建筑物中,人们称之“番鬼托梁”(地方人习惯把外国人称“番鬼”)。“番鬼托梁”在湛江的一些庙宇、祠堂、会馆很普遍。据调查,遂溪杨柑的郑氏祠堂,麻章的武帝庙、天后宫,太平东岸村的三帝庙,下岗南村的靖海宫,北家村的雷祖庙,坡头的关帝庙,官渡的文武庙,麻斜的侯王庙,赤坎的高州会馆,都有此类建筑。其中坡头关帝庙的一具“番鬼托梁”彩色木雕,珍藏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近代战争馆,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番鬼托梁”是以法国侵略者官兵的形象,通过概括、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工雕刻成木俑垫置梁架上作托梁,设置在门檐、正梁或正梁前后梁间。木雕的“番鬼”,一般高45公分,两个一对,面对面,分别蹲在梁的两头,姿势各种各样。身系红带的法国国防军(俗称红带兵)单膝跪,一手撑地,肩膀抬梁架,另一手撑高帽;身系蓝带的法国警备部队(蓝带兵)则一腿跪,另一腿盘曲,一手托梁,一手扶梁。表情有哭笑不得的、丑态百出的、愁眉苦脸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此外,还有法国在湛江的雇佣军越南兵托梁木俑。用“番鬼托梁”寓意侵略者被木梁压住,永世不得翻身,以灭其威风。民众观之、无不拍手称快。当年,法国殖民当局,也偶尔看到这些木俑,心里很不是滋味,唯有装聋作哑,无可奈何。
“番鬼托梁”是雷州半岛特有的木雕珍品,它反映湛江人民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无限的爱国热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地方历史研究价值。可惜在“文革”时作破“四旧”被废毁了不少,一些幸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今已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村民也懂得这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尽管如此,仍需切实保护好现存的“番鬼托梁”木雕,不能再让这特有深远意义的艺术珍品受到破坏。文章分别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番鬼托梁”?请简要概括。
试根据文章内容,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番鬼托梁”。(不超过50字)
请从表达方式或语言运用的角度对第二段的表达效果(特点)作简要分析。
十九世纪末“番鬼托梁”在雷州半岛普遍出现说明了什么?今天还要保护好这些木雕有什么现实意义?
(1)
(2)
父爱陷阱
郑成南
⑴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⑵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⑶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⑷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⑸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⑹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⑺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⑻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⑼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⑽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⑾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⑿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⒀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⒁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⒂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⒃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⒄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才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
“他”从陷阱中成功自救后,在对待父亲的情感和态度上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为什么?
请从前文找出两处与⒂段画线句子相照的伏笔。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试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紫荆耀港城》
①正是早春时节,放眼港城,那满眼的紫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风姿绰约。这种繁茂的花树,树干高耸,树冠如盖,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就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②紫荆,是豆科,属落叶乔木,引种庭院栽培以后,通常呈灌木状,高3-10米。紫荆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那分明的脉络勾勒出绿的轮廓,叶片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弯,有的平整,有的卷曲,千姿百态。叶柄红褐色,里面有绿色的热血在奔腾。它的花朵更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把彩色的羽扇,又像个晶莹剔透的铃铛,它们沿着紫红的花茎争芳斗艳,在微风中飘散着沁人心脾的幽香,清风徐来,犹如飘逸潇洒的仙子。
③紫荆花一簇簇紧紧相拥饱含满腔深情,有很强的亲和力,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这种奇特的紫色花,深深扎根于湛江百姓的心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晋代文人陆机有诗云:“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这诗句后来逐渐演化为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
④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家三兄弟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他们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三兄弟感叹道:“树本同株,听到要将它劈死平分,变得憔悴枯萎了,树似无情却有情,真是人不如木!”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⑤紫荆花蕴含的意义不只是比拟亲情,寓意兄弟和睦,家业兴旺,还代表湛江这个光荣的革命城市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在湛江的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紫荆花的悲壮的故事:
⑥光绪二十四年,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却屈膝投降,竟然派官员与法军划定租界。法帝国主义者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敌人的野蛮的暴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的信念,团结一致,英勇抗敌。劫难过后,人们在寸金公园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坟墓上就长出一棵人们从未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这就是紫荆树!
⑦也许是紫荆花的精神感动了湛江,也许是紫荆花的美丽映照了湛江,1984年,湛江把紫荆花定为湛江市的市花。
⑧在深刻地理解了湛江人民以紫荆花作市花蕴含的意义后,我愈舍不下紫荆花的美丽,那在绿色丛中绽放的紫色鲜花,有一种芬芳,一种似有似无的芬芳;她有一种美丽,一种似静如烈的美丽。在你走远回眸的那一瞬间你会永远记住她的美丽……
⑨她的美丽,是在春日里枝头傲放的从容自然,是在夏日里不畏寂寞的不卑不亢。那一丛丛,那一束束,紫中见朱,白里透红,在风中摇曳起舞,是优雅,是浪漫,更是一种高境界的期待。
⑩她的美丽,谱写了湛江与国际友好城市的赞歌。中澳友谊花园就是这赞歌的见证。当你漫步中澳友谊花园,你定会被那满树紫色花的紫荆,与那像一只燃烧的火炬的火焰木吸引,这两种花正是湛江与凯恩斯两市人民的友谊见证。
⑾她的美丽,诠释了湛江人默默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她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就像勤劳的湛江人民,为建设湛江这个港口城市默默奉献着;今天,湛江人民正在为实施“以港兴市、工业立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而努力拼搏,因为这种精神,湛江——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这颗“璀璨明珠”将更加光彩夺目。文章第②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紫荆?
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结合全文看,紫荆花被定为湛江市的市花,其象征意义有哪些?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徐闻,千年梦回三墩情
①有人说: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阳光,是大海的等待。那么,2010年的3月,我们与徐闻的这一次初遇,便是她千年的等待。
②踏上徐闻这片红土地的一瞬间,亲吻到的不仅仅是淳朴的田园美景,还有岁月流逝的印痕。据记载,徐闻城于公元前111年建在海边的讨网村,前临大海,面对三墩。三墩是古讨网村的天然屏障,三岛连环,犹如三只巨大的神龟守护着古老的港湾,古称“瀛岛联璧”、“蓬莱三仙湖”。
③这里俯拾即是的不单是一种心境,一袭美景,还有沉甸甸的历史传记与美丽传说。请你用一颗宁静的心,细数古椰葱翠,阳光斑斓和湖水的澄澈静谧。她不是风华绝代的美人,只是一个纯洁朴素的渔家姑娘,从远古走来,与你赴一个千年的邀约。
④越过椰林,漫步在古港堰堤上,映入视线的是古朴的村庄,蓊郁的红树林,还有历尽沧桑之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徐闻港。昔日的盛世繁华已经远去,航海家们的身影朦胧在历史中,化作这里的空气、水以及神韵。然而,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八角定位航海石标留存至今,古人曾经向这里注满灯油,让熊熊燃烧的火焰指引航向。俯身触摸它周遭无数次经过火焰烧灼后留下的一圈圈灰白痕迹,仿佛梦回千年。历史、文化的交流,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是从这里始发。
⑤曾显赫一时的侯官神座上马凳,用静默讲述着一段古老神秘的传说;散落着的数不尽的汉砖汉瓦,见证着历史穿越的千年时光。
⑥行至乌龟石处,游人甚多。这乌龟石未经人工一丝一毫的雕琢,却惟妙惟肖,宛若千年之前悠然望天的巨型神龟,在刹那的斗转星移中石化成如今的黑色琥珀;千年之后,用一种永恒定格的姿态,记录古时那一段或风和日丽或月明星稀的时光。
⑦千万年来,由于火山玄武岩受海水浸泡冷却凝固而产生龟裂构造现象,经海水日长月久的冲刷,生成如此生动的乌龟石。它是天地海的融合,是原始本真的自然奇观。
⑧关于这乌龟石,亦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三位美若天仙的徐闻村姑在海边嬉戏,她们救起一只受伤的小海龟,将它放生大海。村姑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途经此处的官员,不幸被其相中,被强制遴选入宫。三位村姑向往自由的生活,面对官兵的追捕,她们逃至海边,海龟赶来相救,可是为时已晚,村姑已相继跳入大海。海龟因没能及时救起溺水身亡的村姑,非常伤心,决定日日夜夜守护三名善良坚贞的姑娘。三位村姑化作如今的三墩,而那些海龟也化作了这神奇的龟石,守护着三墩……
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生活的涓涓细流源自历史的绵延长河,总能够以小见大,用凝固的片片时光给人智慧的启迪。旅行的目的,或许就在于此。城市的逼仄空间,生活得久了,让人产生逃离的念头。其实无须天涯海角,不必万里长城,只需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三墩一走,就是千年!你会明白,原来悠远如此淳朴,亘古如此亲近!
⑩这是一场公元前111年的约定。你见或不见,徐闻都在大陆最南端,撑起了风帆,等你起航。(摘自《湛江日报》,作者:冰姐天阁,选文有删改。)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写了一次充满诗意的徐闻三墩之旅,阅读全文,按“示例”的形式,说说作者描写了哪些对象?(30字以内)
【示例】历经洗礼的徐闻港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踏上徐闻这片红土地的一瞬间,亲吻到的不仅仅是淳朴的田园美景,还有岁月流逝
的印痕。
(2)航海家们的身影朦胧在历史中,化作这里的空气、水以及神韵。联系全文,说说第⑨段划线句子作者为什么说“只需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三墩一走,就是千年”?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排比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前后多次照应,试举一例说说它是如何照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