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4年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材料二: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颌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1)结合材料一,请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是,仅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吗?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加以分析。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理由。
目前我国共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但长期以来“户籍差别”所造成的“身份差别”,让他们感到城乡间的“高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放宽落户条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已刻不容缓。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一:2013年,我国经济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示
注: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材料二:2013年我国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务院调整了机构,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推进铁路工程建设、金融、能源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等。
(1)指出材料一中图示反映的经济信息。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深化改革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注:以上数据为2012年中国21~25岁青年失业率。
(1)描述上图中青年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人员表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是暂时性的,这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对工作预期过高,不肯屈就所致。过一段时间,当他们发现七八千元的工作找不到,只能找到三四千元的时候,失业率就会下降,最终回归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失业率较低的特点。
(2)结合材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应怎样认识自身的就业问题。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的错位。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人数以11.8%的速率增长,但每三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我国产业结构在这十年中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最能容纳大学生就业的服务业发展不够。
(3)结合材料,用哲学中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2014年,8月28日,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文博会,立足本省、放眼全国、面向海外招商招展,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国内、海内外的客商前来参展交易,山东省对外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252个,投资总额近7000亿元,融资总额2900亿元,文化产品现场交易额近20亿元。本届文博会突出“文化齐鲁·创意山东”这一定位,深入挖掘和展示齐鲁优秀文化,重点宣传推介文明山东、创意山东、孔子文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等五大品牌,“鲁”字号文化产品占展会内容总量的60%,有力地展示了山东形象。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探究山东文博会的成功对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