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地震中的小英雄
5.12特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那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9岁半的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就是大灾中勇敢救出两名同龄人的少年英雄。
“别哭,我们一起唱歌!”
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_____________________
逃出生天的他没有跑,小林浩知道,班上还有几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交给了校长。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
后来,记者问他:“好不容易才逃出来,你又爬回去,你不怕房屋再次倒塌吗?”“我怕,但我是班长!”林浩稚气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透:
A.(液体、光线等)渗透、穿透 | B.暗地里告诉 | C.透彻 | D.显露 E.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
稚气的声音里透着坚定( ) 阳光透过树梢( )
我摸透了他的脾气( ) 这场雨下透了( )
(2)这篇报道,写了两件事,请你依照第一件事,把第二件事的标题写在横线上。
(3)把英雄少年林浩的两件事简要地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称林浩为“小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闹天宫
玉帝听到报告,大发脾(pái pí)气,命令李天王和哪吒太子率领十万天兵天将,布下十八层天罗地网,一定要捉拿悟空回来。但是天兵天将都不是悟空的对手,一个个都败下来。于是观音菩萨就建议让二郎神到花果山来捉拿孙悟空。
二郎神奉命,带领梅山六兄弟,点了些精兵良将,杀向花果山。悟空主动迎战,与二郎神打得难分难解。梅山六兄弟见悟空这时顾不上他们,就乘(chéng chèng)机杀进了水帘洞。
悟空见自己的老窝被破坏了,心里一慌,变成麻雀想跑,二郎神摇身变成了捉麻雀的鹰,抖抖翅膀就去啄麻雀;悟空急忙又变成一只大鹚鸟,冲向天空,二郎神急忙变成了一只大海鹤,钻进云里去扑;悟空一见嗖的一声飞到水里,变成一条鱼。
二郎神从照妖镜里看见了悟空,就变成鱼鹰,在水面上等着,悟空见了,急忙变条水蛇,窜到岸边,接着又变成花鸨,立在芦苇上。二郎神变回原来的样子,取出弹弓,朝着花鸨就打,把悟空打得站立不稳。
悟空趁机滚下山坡,变成一座土地庙。二郎神追过来,见有个旗杆立在庙的后面,就知道是悟空变的,拿起兵器就朝门砸过去。两个人一边走一边打,又来到花果山跟前。
各路的天兵天将一拥而上,把悟空团团围住,在南天门观战的太上老君趁机把金刚琢朝悟空扔过去,悟空被打中头部,摔了一跤。二郎神的哮天犬跑上去,咬住了悟空,其他天神扑上去把悟空按住,用铁链穿住琵琶骨捆了回去。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悟空与二郎神大战的过程中,分别变成了、、
、、、。
(3)孙悟空是怎样被抓住的?
(4)用几个成语描述一下悟空。
(5)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请写出几个。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给”比“拿”好
有一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儿子就跟着妈妈回俄国了。
春天,儿子栽下的花开放了。高尔基看着窗下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 —— 鲜花。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朋友,你喜欢这封信吗?我愿每个小朋友都能随时随地做好事,给人留下像花一样美好的回忆。
(1)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①高尔基的儿子去看望他时做了什么事?用“——”画出来。
②高尔基希望儿子怎样做?用“﹋”画出来。
③“我”愿每个小朋友怎样做?用“﹍”画出来。
(2)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写出题目中“给”的意思。
(3)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绽放的雪莲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páo báo)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在战栗(sù lì)。
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bó báo)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就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hē huo),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那件红艳艳的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病员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着雪地里,只觉得有人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悉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所有人都沉默了。伤病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70多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一句中,“小太阳”指谁?为什么称之为“小太阳“?
(3)“‘小太阳’的脚步越来越迟缓。”一句中,“脚步越来越迟缓”说明什么?
(4)文中为什么以“绽放的雪莲”做题目?
号王(节选)
一次战斗中,八路军包围了一百多名日本鬼子,遇到了顽强抵抗,阵地久攻不下。眼看夜幕就要降临,煮熟的鸭子就有飞的可能。这时只见号王登上了山顶,对着日本鬼子吹起了日本名曲《樱花》。优美、凄楚、哀怨的乡音让日本官兵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个个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斗志皆散,缴械投降。号王被八路军记了大功。
后来的一次战斗极为惨烈,八路军死伤过半,弹药耗尽。连长命令号王:“你给我站到山头上一遍一遍地吹‘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号王爬上山顶,用雄伟的号声激励战友。人困马乏的战士在《大刀进行曲》的旋律中斗志倍增,他们用大刀片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后来,日本鬼子发现了个中奥秘。一个鬼子端着刺刀从背后向号王摸去,眼看就要刺中号王,说时迟,那时快,连长扑过去用身子挡住号王,被刺中倒下。
号王号叫着抓过连长的大刀,砍掉了那个鬼子的脑袋。
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顽强()奥秘()哀怨()惨烈()
(2)“煮熟的鸭子就有飞的可能”在文中指。
(3)“日本鬼子发现了个中奥秘”一句中,“个中奥秘”是指什么?
(4)号王为什么被记了大功?
(5)连长为什么命令号王吹奏《大刀进行曲》?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鱼
他那时11岁,住在新罕普什尔州的湖区,从不漏过一次去附近小岛钓鱼的机会。
在一个鲈鱼季开始的前一天傍晚,他又和父亲去钓鱼。他们用蚯蚓作饵钓到了不少翻车鱼和鲇鱼。不久,男孩换了另一种饵,练习撒线。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的父亲用(赞许赞叹)的目光看着男孩熟练(从容镇定)地和这条鱼沿着码头展开了“拉锯战”。
终于,大鱼被折腾得无力挣扎了,他很小心地提起鱼竿——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可它是条鲈鱼。
男孩和父亲看着这条美丽的银色大鱼。父亲划了根火柴借以看表:十点,离规定能捕捉鲈鱼的时间还有三个钟头。他把视线转向了男孩。 孩子 你得把他放回湖里他说
爸男孩叫道
还会钓到其他鱼的
可不会有这么大 而且男孩大声(争辩辩解),并朝四周看了一
下,月光下看不见别的钓鱼人或者渔船。
尽管没人看见他们,更不会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鱼的,但男孩从父亲(坚决坚定)的语气中知道这是命令。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大鱼有力地摆动双鳍游走了。男孩不太相信他还会看到这么 大的鱼。
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男孩如今是纽约城里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他仍到昔日的码头上钓鱼,带着他自己的儿子。
他猜对了,他再没钓到那样大的鱼。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这时,他做的就会像他父亲教育他的那样:为人最难得、最可贵的就是没人注意时我们仍选择“正确”的做法。
(1) 选择括号中用得恰当的词语,打“√”。
(2)在文中的□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按短文内容填空。
()的银色大鱼小心地()鱼竿()地取下
黑黑的()()地摆动双鳍()的建筑师
(4)用加点词语造句。
当他的鱼竿被拉得弯成一张弓时,他感觉到有大家伙上钩了。
他缓缓地把大鲈鱼从鱼钩上取下,把它送回了黑黑的水中。
(5)“可他仍常看到那条‘鱼’”,那条“鱼”指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