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选项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如图所示为小肠上皮细胞膜,则葡萄糖的运输方向是Ⅰ→Ⅱ |
B.细胞间的识别与①没有关系 |
C.大多数②③可以运动,而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D.b可以表示CO2的运输 |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实验编号 |
探究课题 |
选用材料与试剂 |
①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
② |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③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 |
④ |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Ba(OH)2溶液,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B.B中的幼苗生长量比C中的大
C.A、C两组中的幼苗生长量相同
D.A、C中的蒸馏水能为幼苗提供CO2
如图1所示,将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本实验中浓度为1 mg/L的A溶液促进作用效果最明显 |
B.振荡培养不仅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氧量,还能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 |
C.将切段先用蒸馏水浸泡的目的是减少切段中的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D.图2中,A溶液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的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做原始记 |
录时应将该数据舍弃
分析下表,可推测( )
溶液 |
双缩脲试剂 |
碘液 |
斐林试剂 |
甲 |
+ |
- |
- |
乙 |
- |
++ |
- |
甲、乙混合 |
+ |
+ |
+ |
注:“+”为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甲溶液含有淀粉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 |
B.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
C.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D.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