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雨通过实验研究将物体放入液体的过程中,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重力分别为30牛和40牛的甲、乙两个柱形物体,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将其逐渐浸入同一薄壁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不溢出)。他们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然后根据相关物理量计算出物体所受浮力F浮,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 实验序号 |
F(N) |
F浮(N) |
F底(N) |
| 1 |
20 |
10 |
30 |
| 2 |
16 |
14 |
34 |
| 3 |
12 |
18 |
38 |
| 4 |
8 |
22 |
42 |
| 5 |
4 |
22 |
42 |
| 实验序号 |
F(N) |
F浮(N) |
F底(N) |
| 6 |
30 |
10 |
30 |
| 7 |
25 |
15 |
35 |
| 8 |
18 |
22 |
42 |
| 9 |
10 |
30 |
50 |
| 10 |
8 |
30 |
50 |
①小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得出结论:不同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相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相同。
②小雨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4或6、7、8、9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柱形物体浸入液体中,______越大,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越大。
③分析实验序号4与5(或9与10)的数据,发现测力计示数F不同时,物体所受浮力F浮和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F底均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两位同学仔细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计算,可知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为__________牛
⑤分析实验序号2和7可以得出,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分别为_____和_____牛。
小明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g=10N/kg)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 h(cm)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 F(N) |
6.75 |
6.25 |
5.75 |
5.25 |
4.75 |
4.25 |
4.25 |
(1)分析表中第6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完全浸没的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所处的深度关;(选填“有”或“无”)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横截面积是cm2.
(1)木块与小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遇到一障碍物时,小车停下,木块从车上的a点滑至b点(如图甲),是因为木块具有;木块能停在b点,说明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向(填“左”或“右”)的摩擦力作用.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如图乙).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填“左”或“右”),大小是N
(2)小明乘坐大厦内电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以电梯为参照物,小明是的.匀速上升过程中,他的动能,重力势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如图甲所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2)质地均匀的小球漂浮于水面,如图丙所示.切掉小球露出水面的部分,小球剩余部分的密度(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小球剩余部分浸没于水中,松手后它将(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
以下是小明和小杰写的一份探究报告.
问题: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关系?
猜想: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实验器材:两节干电池,2.5V小灯泡两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1)小明连好了实物电路,合上开关,电流表指针偏向零刻度线左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改进办法是.
(2)如图,改进后小明测出了支路中的电流,准备拆除电路重新连接以便测干路电流,小杰只变换了一根导线的一个线头就测出了干路中的电流,请在图中用笔画线画出改动的导线
①先在原导线上打“×”,②再更改接法.
(3)实验结束后小杰记录A、B、C各点的电流值如下表所示,得出了结论:
(1)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相等(2)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 A点电流IA/A |
B点电流IB/A |
C点电流IC/A |
| 0.3 |
0.3 |
0.6 |
请你对上述结论进行评价,写出两点评价意见:
①②
小芬同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其在平衡,目的是。如果小芬同学做实验时发现杠杆左高右低,则她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调,或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调。
(2)小芬同学根据图示实验装置测得的一组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错误结论,你认为小芬同学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是:
①;
②。
(3)图示装置中的杠杆处于静止状态,若小芬同学在杠杆两侧各增加一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则()
| A.杠杆仍在图示位置静止 | B.杠杆将顺时针方向转动 |
| C.杠杆将逆时针方向转动 |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4)如果小芬同学将杠杆支点右侧的钩码全部拿走,改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杠杆支点的左侧,则必须、地拉住弹簧测力计才能使实验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