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猎人与狼
⑴猎手穿行在灌木丛中,查看前几天挖下的陷阱,可惜一无所获。当他走进一片灌木林时,微微有些心跳,那是最后一处的陷阱了。
⑵伪装的树枝不见,陷阱露出阴森森的洞口,猎手狂喜,端着枪走近阱口。猎物是只成年的公狼,金黄色的皮毛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在阱底嗥着,焦躁地团团转。
⑶靠近点,再靠近点,猎手告诫自己。小心地挪动脚步,边举枪瞄准,他只有将尖锐的弹头射进公狼的前额,才能获得一张完整的狼皮。猎手觉得手心有点湿,全神贯注地往前挪步。突然,他脚下一滑,眼前一黑,耳边响起尘土和落叶的坠落声,猎手意识到,他正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他忽略了昨晚的那场大雨。
⑷现在,猎手和凶恶的公狼,共同被困在狭小的阱底。四周是三米多高垂直光滑的泥壁。猎手的心中滑过一阵苦笑:这大概就是报应吧,打了一辈子猎,结果却要死在亲手挖掘的陷阱和已捕获的猎物口中。
⑸在猎手掉进陷阱中的那一刻,公狼被这突如其来的坠物给镇住了,它转过身,目光凶狠地盯着近在咫尺的猎人,龇着白森森的狼牙,鼻孔里发出威慑的低嗥。
⑹赤手空拳的猎手知道,无论如何是敌不过眼前凶狠的公狼的。凭他多年的狩猎的经验,他很快镇定下来,也龇着牙,目光狠狠地瞪着公狼不动。
⑺人和狼都不敢轻举妄动,互相对峙着,时间似乎静止了,不知过了几分钟或是几小时,公狼也许感到眼前的人对它并不构成威胁,也许无暇顾及,逃命要紧,公狼盯着猎人后退两步,见猎人没有反应,便掉转身,不再顾及背后的人,开始义无反顾地用尖锐的前爪飞快地扒着阱壁。
⑻雨后的土很松,老狼很快就在脚下扒下一大堆土,把阱底垫高了一层。公狼用后腿跳上土墩,竖起前爪,继续往高处抓。猎手很快就明白了公狼的意图,不禁在心里骂道:他娘的,狡猾的家伙!旋即跟在公狼的身后,把公狼抓的松土踩实、垫宽,做成台阶状。
⑼狼和人,在这一刻成了同舟共济的合作者。人和狼,为了求生,竟配合得如此默契和协调。
⑽只用了两个多时辰,狼和人都看见了头顶上的地面。狼一纵身,蹿上地面,向前走了几步,停住,回转身坐下来,目光定定地望着洞口。猎手最后也艰难地攀援上洞口。他看见狼正盯着自己,慌忙拾起掉在地上的枪,端起瞄准狼的前胸。
⑾公狼见到猎人上来,全然不觉危险就在眼前,而是偏着头,对猎人眨眨眼,然后缓缓起身,慢吞吞地朝着密林深处走去。在转过山脊时,又回身望了望猎人。
⑿猎手端着枪,怔怔地瞄准着渐渐远去的公狼,僵硬的手指,没有扣下扳机,一任猎物从容地隐入林间……
⒀从此,猎手不再进山。他告诉别人,他已失去做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了。
通读全篇,补充情节。
本文的情节由“跌落陷阱、紧张对峙、              、无言分别”四部分组成。
品味关键词语是深入理解文章意蕴的重要手段。请品味第⑽、⑾段中的几个划线词语,体会狼蹿上地面却没有马上逃去,流露出它对猎人怎样的情感?
文章结尾处猎人说自己已经失去了“做为猎手应有的那股狠劲”。你怎样理解猎手的“狠劲”?猎人失去了“狠劲”,那又多了些什么呢?
、读书贵在质疑,你能从《猎人与狼》这篇文章中提出一个新问题吗?
结合上面的《牧竖》,《猎人与狼》以及下列给出的材料,结合你所知道的有关“狼”的知识或故事进行探究,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至少写出三个不同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狼,犬科,耳竖立,尾下垂,性凶残,往往结群伤害禽畜。《汉语言大词典》
材料二:在许多情况下,狼如果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或者饥饿、生病,它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科技文萃》
材料三:1907年美国开巴高原一片葱绿,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可常常被贪婪的狼暗算。当地人恨透了狼,用了25年的时间,消灭了狼和一切鹿的天敌,开巴高原成了鹿的“自由王国”,鹿大量的繁殖。不久,鹿吃光了所有能吃的绿色植物,整个高原,绿色消退,枯黄蔓延……后来美国很多地区开始了“请回狼先生”的工程。《作恶的鹿与冤屈的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

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

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思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

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

(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

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

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

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

(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

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

(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

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

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

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奋进二十年 品质新随州

张琴 张清 刘诗诗 陈云 包东流 冯家园

2020年,地级随州市迎来了(①)的二十岁。建市20周年是随州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lǐ chéng bēi.二十年来,随州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品质随州,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建市以来,从夯基固本的"兴工富市"战略,到特色引领、加快发展的"四个随州""工业兴市""圣地车都"战略,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品质随州"战略,随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2019年全市GDP总量过千亿元,四大产业基地引领特色发展;城乡面貌(②),正向"双百"大城市迈进;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城崛起,从"一河两岸"到"生态绿城"

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老城区"单核"驱动,到"一主一副、双轴多组团"全面发展,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一河两岸"拉开城市框架。湖水之上,府河大桥、编钟大桥、青年路大桥等十桥飞架,是20年来随州城市建设发展最好的(③)。"生态绿城"厚植民生福祉,如今的"一河两岸",集合经济商贸、综合交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逐渐发展成为随州商务集聚的经济带、传承历史的文化轴、通行畅达的交通线、生态现代的景观廊和亲水宜居的生活区。

特色发展,"四大基地"铸造产业新城

特色是城市的品牌。2006年,随州提出"以特取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特色工业,打造"特色随州";2012年,"圣地车都"战略确立;2019年初,提出建设品质随州,打造"三城四基地",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特色品牌,推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20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特色产业搭上发展"快车"。一台台改装车载着"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向专汽千亿元重点特色产业迈进;一朵朵香菇种出"中国香菇之乡",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重点产业集群;一台台风机走进地铁市场,拥抱轨道交通发展新机遇;一套青铜乐器敲响"中国编钟之乡",成为响彻中外的文化经典。

擦亮名片,叫响文旅名城

随州,人文历史厚重,山川景色秀美,旅游资源dé tiān dú hòu。

建市20年来,随州立足炎帝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铸品牌,推进文化资源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将旅游产业的市场优势与文化产业的内涵优势紧密结合,抢抓机遇发展文旅产业。20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随州文化积淀已蝶变成文旅名城的厚实内涵,文旅产业也跨越发展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单独的旅游景点也抱团发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乡村振兴,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20年来,特色产业,让农业更有奔头;美丽乡村,让农村更有看头;良性善治,让乡风更加文明。2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④)田野生机勃勃,果蔬大棚孕育希望,农家小院欢声笑语,美丽村庄游人如织……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现。 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高速时代,拉近大城市经济圈

高速时代,随州被纳入武汉半小时经济圈,融入大武汉,对接北上广深,"朋友圈"越来越大。随州加速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加快"一芯两带三区"区域融合发展的步伐。20年来,充满活力的随州______,______,______.网络通讯、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应用和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曾经的遥不可及已近在指间。

(摘编自《随州日报》)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随州城市发展变化翻天覆地,"鄂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③建市20周年是随州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lǐ chéng bēi.   

④随州,人文历史厚重,山川景色秀美,旅游资源dé tiān dú hòu.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中"(  )"里,恰当的一项是   

A.①风华正茂

②日新月异

③见证

④广袤

B.①风华正茂

②改头换面

③见证

④广博

C.①风华绝代

②改头换面

③证明

④广博

D.①风华绝代

②日新月异

③证明

④广袤

(3)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B.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C.当前,我市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方针,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画卷。

D.当前,我市之所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因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的原因。

(4)在材料中"______"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争做信息技术发展的弄潮儿

②秉持创新发展理念

③抢占互联网经济的风口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③①

(5)根据提示,补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家乡随州的赞美之情。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生动表达,不少于80字。

我的家乡在随州,  她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是一座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纯朴的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在这里诞生,曾侯乙编钟在这里出土,千年银杏在这里静守。如今,我的家乡又搭上特色发展的快车,正驶向新征程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

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支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傳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

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

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衷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傳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

(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问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趋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他理解王義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情感浓郁甚于王義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 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并非尖酸刻薄。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选自2019年12月2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

B."二王"是魏晋书坛杰出代表,后世书家因种种局限难以超越他们。

C.苏轼认为,只要融入主观情感,恪守严谨法度,就能写出佳作。

D.选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平安报与故人知

①家对门一楼的小院里,种着两株杏树,今年开花比往年早一个多星期,根本不管疫情肆虐,烂烂漫漫,满枝满桠,开得没心没肺。这家主人,每年春节前都会挈妇将雏回老家过年,破五后回来。 今年破五了,元宵节过了,春分都过了,清明也过了,他们还没能赶回家,不知是在哪里受阻或因疫情被隔离。屋子里始终是暗的,晚上没见到灯亮,月色中显得有些凄清。小院里,杏花开了,落了,一地缤纷如雪,又被风吹走,吹得干干净净。小院一直寂寞着,等候主人的归来。

②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没有什么比平安归来更令人期待。毕竟是家,平安归家,是世上所有人心底最大的期盼。

③闭门宅家,一天天地看着对门的杏花从盛开到凋零,到绿叶满枝,心里期待着这家人一切安好。其实,也是对所有人的期待。我的孩子在遥远的国外,很多朋友在外地,甚至有人就在最让人牵心揪肺的武汉、襄阳、宜昌等地,可谓疫情的前线。怎么能不充满期待呢?

④无事可做,翻书乱读,消磨时日,忽然发现我国古诗词中,写到平安的诗句非常多。这或许是因为心有所想才会句有所读吧。

⑤"种竹今逾万个,风枝静,日报平安。"这是宋代一个叫葛立方的词人写的一阙并不知名的小令,但竹报平安是我国尽人皆知的象征。这句词,写的是平常日子里的景象,其中一个"静"字,道出这样平和居家日子的闲适。如果在平常的日子里读,我会随手就翻过去,如今读来,却让我向往,更让我感叹。日日足不出户宅在家中,没有任何人往来,屋里屋外,同样也是一个"静"字了得,心里却风雨交加,电视屏幕中世界各地的确诊人数惊心动魄地频频增加,会让这个"静"字倾翻,对平安的期盼涌上心头。

⑥"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这是唐代王维的望乡之诗,远在他乡,喝着别人的酒,惦记着家人的平安,酒中该是何等的滋味。"自别萧郎锦帐寒,凤楼日日望平安。"这是宋代陈允平的怀远之诗,写闺中情思。"从今日望平安书,我欲灯前手亲拆。"这是放翁的诗,一样的怀人念远,对朋友的牵挂,对平安书信的渴望。我所能读到的关于平安的古典诗词中,最让我感动并难忘的,是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小时候就读过的诗句,那种在战争或离乱之中偶遇故人,无纸无笔,急迫匆忙之中让人传个话,给家人报个平安的情景,什么时候想起,都让人心动。

⑦关于平安的近代诗词中,我最喜爱的是鲁迅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的两首绝句。"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这是鲁迅先生1932年送给归国的日本友人的诗句。这一年,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上海,战争烽火中,人身的安危同那随海浪颠簸动荡的归棹一样,令人担忧,这使得心中的祈愿是那样的一言难尽,意味深长。"多少柔条摇落后,平安报与故人知。"这是陈寅恪1957年写给妻子的诗句。这一年,陈寅恪在广州中山大学教书,校园里,印度象鼻竹结实大如梨,妻子为竹作画,此为陈题画诗中的一联。其中"柔条"和粗壮的象鼻竹毫不相称的对比,会让我们看到劫后余生的平安,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让人们格外喟叹与珍重。

⑧人生沉浮,世事跌宕,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生活境遇下,无论在什么样的动荡与变化中,平安都是为世界所共情共生的一种期盼与祈愿,万古不变。

⑨我一直隐隐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下来了一一前两天的晚上,家对门一楼的房间里亮起了灯,橘黄色的灯光,明亮地洒满他们家的阳台。主人终于平安地回家了。尽管错过了今年小院里杏花如雪盛开,那两株杏树,已经绿荫如盖,也算是替他们守在家中,"一花一草报平安"了。

(作者:肖复兴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有删改)

(1)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贯穿始终的情感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句,有两处须重读才有味道,你也读读,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3)读第⑤段,同一个"静"字,前后却是两种滋味。请你也品一品,说说看。

(4)文中那么多古典诗词,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偏以"平安报与故人知"做标题。

(5)文中多处写到杏花和杏树,请你说说这样写给文章带来了怎样的美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