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九方皋相马》,完成后面小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穆公谓伯乐曰( ) ②使行求马( )
③穆公不说( ) ④果天下之马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得其精而忘其粗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B.潭西南而望 |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D.乃记之而去 |
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臣 之 子 皆 下 才 也。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结合文章内容来看,九方皋相马技术高超,能够识别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线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濯
③亭亭净植植 ④宜乎众矣宜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
(1)卿今当涂掌事()(2)但当涉猎()
(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5)恐已暮矣()(6)盲臣安敢戏君乎()《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
[乙]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愚公移山》)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②甚矣,汝之不惠翻译: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甲]段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乙]段是《愚公移山》中最负盛名的一段话,彰显的是“愚公精神”,请谈谈你对愚公精神实质的个人理解。
铨四龄②,母日授四子书③数句,抱铨坐膝上教之。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④,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⑤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⑥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⑦,旋⑧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⑨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①蒋士铨,清代著名文学家。②龄:岁。③四子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④竹丝合所识字: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⑤组绣纺绩:组绣,刺绣;纺绩:纺织。⑥咿咿:指读书声。下文的“轧轧”指织布声。⑦夏(jià)楚:责打。⑧旋:随即。⑨及此:这时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日训十字 ()②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
③与轧轧相间()④儿怠,则少加夏楚()
⑵与例句中“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误,乃已
A.乃密布字印(《活板》) |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 D.屠乃奔倚其下(《狼》)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翻译下列句子。
⑴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①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反。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②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③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
【注】:①浃辰:十二日。下列句中的“而”与“必得观而后已”中的“而”意义与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虎丘观花市而归 | B.废然而反 |
C.言和而色夷 | D.乃以瓦布之,而动之如初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寻访牡丹,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
B.作者喜爱牡丹成癖,看见名花,就日夜与其相伴,如醉如痴。 |
C.作者说牡丹是富贵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与牡丹不相宜。 |
D.作者认为自己与世道不相和,借赏花来愉悦眼目放纵心志罢了,不能认为它妖。 |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
⑴穷日夜而为之者穷:⑵或舆或杖杖:
⑶不事王侯事:⑷溺其美而动其中: 动:翻译下列句子。
(1)若余之寻花是也。
译:
(2)以牡丹为花妖。子何好之甚?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