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一个是经国大计,却为任何一个当政者所不能忽视。一场疯牛病,几乎颠覆了英伦三岛。
②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以大开大合的情节见长,但感人肺腑,让人记下的却是“石卵化猴”“桃园结义”,以及“玉在匣中”“钗在奁内”这些生动的细节。
③几乎所有动植物繁衍的种子,都是核儿,很小很小的,风可以刮着走,鸟儿可以用嘴衔,被人不经心就可以忽略甚至弃丢的,却负载着生物自然的最伟大传承。
④任何庞然大物,都不能忽略小,只有小,才是最具繁衍力的。
⑤近代尽人皆知的重大发明、发现,从苹果落地发现地心引力,到开水冒气引发出的蒸汽机的利用,无不是由偶发思端的小事影响整个世界的。
⑥一位生活在硅谷世界的人告诉我,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是从最初集成电路只包含几个几十个元器件,发展到一个小硅片上可以制作出几十万个上百万个元件,形成微型电子电路的。正是这个微型电子电路,带来了当今世界飓风般的各种生产方式大规模乃至超大规模变化。
⑦可见,未来最终改变我们这个世界、影响人们生活的,不在宇宙,乃在毫微。
⑧张艺谋初入社会,在生活的最底层当弹棉花的辅助工,整天和杂质粉末、棉花飞絮打交道,戴上三层口罩,下了班嘴里面也都是黑的,那时候仅仅为了调节生活,他买了台照相机,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台小小的照相机,后来竟在他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派上用场,帮他拿下了通往艺术殿堂的通行证,从此陕西少了一个苦力,中国多了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电影导演。
⑨美国的麦当劳,就是从吸引小孩子,改变幼年的饮食入手,从小让你喜欢我这种快餐方式,然后到你上学长大,多少年,仍然光顾我。这是真正做不起眼的大买卖!
⑩由此观之,小事还能致走向。
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中国至圣老子说的话,值得我铭记一生。
⑿想行千里吗?想成大树吗?从脚下开始,从毫末做起。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小的决定大的”这一中心论点的?
请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有人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名言也可作为论据用在本文。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①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②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交界点,渐成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镇势渐盛。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父亲帮忙写春联。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父亲就进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节”,天天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義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父亲给大家写春联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③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④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的活动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爸爸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却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⑤记得我上初中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味道,“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体现了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具千秋。

  ⑥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此联行草字美,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存记至今。

  ⑦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书写春联,直到我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⑧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⑨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朗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⑩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铸句合四而一,浑然集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⑪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于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长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⑫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用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1)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

(3)文中引用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4)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5)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

孔令建

①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②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妤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乐曲,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③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家凤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④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其子何文绮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弟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族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潘潘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⑤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⑥家风凝减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太姥姥的大烟袋

于典

①太姥姥是满族人,祖上都是做大官的,她的一生可谓平淡中夹杂着精彩。

②太姥姥嫁过来的时候,陪嫁的物品中除了金银手镯,还有她最钟爱的几十年都不离手的红铜锅乌木杆玛瑙嘴的大烟袋。

③太姥姥说,镯子换了小米给全家人填肚子了,唯独剩下了那杆儿大烟袋,伴随着她走完了人生。

④太姥姥过日子既勤俭又豁达,家里家外为人处世一派祥和,她唯独对抽烟这件事儿半点也不让步。她九岁就偷偷学会了抽烟,出嫁的时候,跟她阿玛要了这杆大烟袋。

⑤这根大烟袋可是大有来头,烟锅是风磨铜,里外锃明刷亮,乌木烟杆一尺九寸长,18毫米粗,纹理细密闪金星,笔杆条直,材料是上百年的金丝楠,用手攥着,凉丝丝温润润的,经年累月地使用,烟杆早已有了包浆。最奇特的是水胆玛瑙烟嘴,在中间的小孔周围,含着一汪清澈的水,轻轻一动,就会发出清脆朗音,水胆玛瑙柔软且坚硬,用嘴叼着不伤牙,而且对旱烟叶的毒性有消除吸收的作用。

⑥太姥姥抽了一辈子旱烟,她不咳嗽也不喘,家人曾劝过让她戒,她不反驳,却说起抽烟的好处。她用自己的一套来回答:“一口烟,解心宽;两口烟,安睡眠;三口烟,人情暖。”家人听了,觉得她都是耄耋老人了,也就不再纠结。

⑧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一个收古货的人,他看到太姥姥的大烟袋,眼睛里顿时射出光芒,他问:“老人家儿,舍得出手不?”太姥姥眯着眼摇头:“留着,死了带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道:“我出这个数。”太姥姥笑说:“五千啊?你看看行,拿不走。”那人赶紧说:“给您在后面加个零。”太姥姥又笑说:加八个零也不中。”那个人走了以后,太姥姥忽然明白,自己的大烟袋还值这么多钱呢,从此就开始精心看护,烧火、做饭、喂鸡、喂猪都不离手,晚上睡觉也放被窝里。

⑨去年年根儿,我在报社实习,姥姥突然来电话说你太姥姥不太好,让我赶紧请假回去。

⑩当我看见太姥姥的时候,心里陡然一酸,半年多的时间,老人家已经瘦得脱相了,看见我,便伸出手拉住我,趴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求我为她办一件事儿。

⑪她说:“妮儿啊,村西老刘家的小孙子春宝得了重病,水灵灵的娃没钱治病,不救活,能扯碎爸妈的心呢,太姥姥没有钱帮,你把烟袋拿去卖了,卖多少都给春宝瞧病吧!”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压低了声音问:“您不是说要把烟袋永远带在身边吗?”她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陪了我一辈子老物件儿,留下,兴许能救条命,要是带走了,一文也不值。”

⑫我哭着对她说:“您一定要等我回来,我这就走。”她点头。

⑬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太姥姥的这杆烟袋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物件儿,估价在25万以上,极具收藏价值。当时现场有一位收藏家,知道太姥姥的愿望后,当场出价30万,我丝毫没有犹豫,成交。

⑭我回到老村,太姥姥仍然在坚守,她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她的愿望实现了。随后,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指了春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接着,手臂慢慢垂了下去,溘然长逝。

(摘自2019年第5期《意林》,原文有改动)

(1)请概括选文的中心事件。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加点词“勤俭”和“豁达”是否矛盾?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描写了大烟袋的哪几部分?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她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转过脸去。

②抬起手,指了指春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