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形貌昳丽 (2)王之蔽甚矣 下面几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处处闻啼鸟
B.客之美我者
芳草鲜美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宜开张圣听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翻译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古书中“劝谏”题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除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之外,《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是其中翘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厉王虐,国人谤(批评指责)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周厉王苛虐的政令)矣!”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者),使监(监视)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消除)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堵塞)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三年后,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 <<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周语上》)
(1)用四字短语填空:
在劝谏时,邹忌用 设喻,召公则将“ ”比作“防川”,他们劝谏的目的都是希望君王能 。
(2)都是写劝谏的故事,结局却迥然不同,齐国“战胜于朝廷”,周厉王却被“流於彘”。请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题3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 B.亦免冠徒跣(白白地) |
C.徒以有先生也(只) |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
下列“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
下列句子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译文:公子可曾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
B.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译文:专诸被王僚刺杀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译文:如果士兵一定要发怒,将有两人的尸体倒地,血流五步,天下人都穿孝服。
阅读下文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与俱入崖山() ⑵使为书招张世杰() ⑶其末二句云()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 |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的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是。
阅读下文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
翻译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