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军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①忧。
【注释】①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 |
B.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 |
C.颈联写景物节候。“晴半雨”“夏先秋”,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挽留之意。 |
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
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下列唐诗与这首诗在题材类别上不一致的是
A.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
B.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
C.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 |
D.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 |
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雨雪曲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④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⑤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④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1)两首诗歌所描绘的边塞自然环境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于边塞的将士,两位诗人都寄予了同情之心。请分别说明诗人同情他们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欧阳修的《田家》在描绘农村生活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技巧?请结合全诗简析。
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送友游吴越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颈联描绘了吴越水乡怎样的景象?试作具体分析。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
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