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我们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完成下面探究任务。
【了解历史】
材料一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1)请写出材料一中“地理大发现”时代发现“美洲”的欧洲航海家的名字。
【感受生活】
材料二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使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图一       图二     图三
(2)图一所示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图二所示交通工具以什么为动力?图三所示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学以致用】
材料三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代工公司的污染问题(表)

曝光企业
代工产品
曝光内容
武汉某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
排放重金属污水,污染南太子湖
苏州某科技公司
触摸屏
排放刺激性气体,影响居民生活

(4)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什么问题?
(5)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常常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境地。对此,你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
——《清史稿》
材料三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材料四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全传》
材料五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召唤着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鞭策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张德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014年3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魏源“制驭外夷”的主张是什么?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合材料二说明其结果。(3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动?
(3)结合材料四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标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传记目录(右图)。

材料二我拯救了濒于夭折的革命;我把它从废墟上扶了起来,并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在法国、在欧洲,我注入了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不会消失的。
——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材料三他在国务会议上宣称:“继续拖延只会更加引起灾祸,只会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解决好得多。”
(1)根据材料一说说这位杰出人物对美国历史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请说出“濒于夭折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它光辉灿烂地展现给世界”?除了材料中拿破仑对自己的评价,你对他还有没有新的看法?

(3)针对材料三中提到的 “迟早会解决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材料一与材料三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起哪些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不仅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而且不断向四周扩展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还传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1368年,明朝建立了。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中国强大的力量给一些地区留下了很深印象……所到之处,以礼待人,尊重当地风俗……因而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王赓武《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当乾隆皇帝津津乐道自己的“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时,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天体运行……
材料三:从1688年以后,……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为该国创造了相对宽容的社会环境,也为该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让这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共同原因是什么?请各举一例史实。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朝时期我国已落后于西方国家。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落后局面的国内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中“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是什么?促使该国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除了该项成就外,还得益于哪个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材料三 “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的现象的?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的何种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1分)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是什么。(1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