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东西方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并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倘使我们说,这种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也是可以的。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策创新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1777年的《邦联条例》是为管理新的美利坚合众国而准备的第一份文件,它允许中央政府对纯国家事务有管辖权,而将其他所有事务交给各州管理。这一安排并没有给国家政府控制诸州的足够权力,这一缺点在1785至1787年的大萧条时期变得尤其明显。面对当时的困境,联邦政府发现自身几乎束手无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迫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指的是秦朝创立了何种政治制度?汉武帝时在思想方面是如何加强这种制度的?
(2)材料二中“一种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何种政体?该政体通过哪一法律文献得以确立?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新生的美国是通过哪一文件解决材料三中所面临的“几乎束手无策”的困境?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启示?(不得照抄原文)
人类文明交往生生不息,从地域性的交往走向全球性的交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展现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请回答:
(1)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世界近代史上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状态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其中一个人物以及他做出的重要贡献。(3分)
(2)《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其中维新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列举该运动中,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传播的措施。(2分)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挽救了人类文明,避免了历史倒退。请根据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精诚合作的事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促进文明的交流,尊重文明的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表现。由此,我们对不同文明的共存发展应该持有何种心态?(1分)
社会的巨变总是伴随着思想的更新。请回答:
(1)17—18世纪,欧美社会发生巨变进行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怎样的政治成果?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了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早期,“皇帝倒了”;第二次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三次使得“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其中,由谁领导的哪一事件致使中国“皇帝倒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带来了新思潮,在强大的新思潮的攻击下袁世凯、张勋等人复辟帝制的企图失败了。“新思潮”是指什么?
(3)综合本题,说说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拥有50个州、3亿多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
——《大国崛起》
材料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我们与世界的“对话”。……其状况,让人想起《千万次地问》这首歌。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制度、主张,寻找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这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但是,西方国家却并没有等量地引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这叫“可是你却并不在意”。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穿西装,用电脑,打手机,过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喝人头马,学数理化,看的是《阿凡提》,逛的是东南亚,没有谁再之乎者也,长袍马褂。这叫“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这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易中天《“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演绎的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2)根据前两则材料归纳总结,美国与日本的大国兴起历程中的相同点。请用二战中相关史实说明日本“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3)材料三中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存在怎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前两则材料叙述的美、日两国兴起的历程中借鉴哪些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迅猛提高,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文明得以急速进步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封建制度的明显例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的雄厚物质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本身的重大变化就是以电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进,工业赖以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大、持久和稳定。由于电力的使用,与之相适应的电器和生产机械、运输工具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应用虽然不是电力应用的直接结果,但它是以电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延伸与扩展。因为,电力的使用不但在加工技术上为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条件,而且由于物资运输量的急剧增加,也对发明更加快捷有效的交通工具提出了迫切的客观需求。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材料三:然而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第二,西洋已于18世纪中年起开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二总结电力的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有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要实现近代化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中开始用机械生产创办近代企业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划线部分指的是材料一、二中的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又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C”。
(1).近代中国先贤们救国救民的原因是为了改变古老中国的苦难命运。()
(2).中国先贤的救国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3).中国先贤用温和改良的方法,废旧立新,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4).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5).先贤们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